近日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国家智慧图书馆系统建设工程和公共文化云工程为龙头,推动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发展网络化、智能化。 取得新突破。 这意味着智慧图书馆从研究层面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成为覆盖全行业、跨系统的图书馆数字平台。 这将是继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之后的新一轮全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程。 那么,我们准备好了吗?
智慧图书馆不等于数字图书馆
2004年我在澳大利亚参加一个国际论坛时,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机构知识库项目主任麦肯齐·史密斯女士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学院的一位教授给了图书馆一篇包含研究资料的论文。 图书管理员说“抱歉,图书馆不收光盘”。 教授觉得不可思议,说世界一流的图书馆都这样,那我们还指望图书馆为我们做什么呢? 要知道,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是机构存储库的早期倡导者。 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以开放获取为主导的机构知识库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那天,史密斯女士还说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当我们建立机构知识库时,大多数图书馆员都没有做好准备。
这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思考。 智慧图书馆这一高度智能化的数字化重点工程将在全国快速启动。 图书馆真的准备好了吗?
在演讲的一开始,我想先区分一下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这两个概念。 过去几十年来,数字图书馆在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网络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图书馆数字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不同规模的数字图书馆或数据库。 但与此同时,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主要问题是他们没有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优势。 相反,它们适应了传统图书馆的专业要求,使数字馆藏成为彼此互不相关的“孤岛”。 ”,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缺乏联系,也缺乏与用户的互动。 正因为如此,智慧图书馆的想法应运而生。 人们期待,以智慧图书馆为主导的数字化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和业务创新,为“十四五”期间图书馆新一轮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和专业引领。
事实上,智慧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策、法规、技术、服务、人才等各个方面。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影响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全媒体化、平台化和新业态三个核心问题。
全媒体:打造“全球知识库”
智慧图书馆首先要解决的是数字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之间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和“数据孤岛”问题。 智慧图书馆面向全媒体资源,通过资源与服务的整合,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知识服务。
如今,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呈现爆发式增长。 随着信息内容的数量和复杂性的增加,单个图书馆能够收集和提供使用的学术文化记录在整个信息资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让我举个例子:美国国会图书馆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拥有 1.71 亿册藏品。 这看起来够大吗? 但我们看一下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OCLC) 的全球联合目录,它由 100 多个国家和 15,000 多个图书馆组成。 总藏品31.47亿件。 如果每一项都用一本 350 页的电子书来表示,全文按 3 兆字节计算,全部加起来就是 94.41 亿兆字节。 这仅占2020年全球总数据77万分之一。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是内容(或数据)建设,但是否意味着所有内容(或数据)都需要收集? 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关注。 两馆致力于打造“全球知识库”体系。 数据库的核心是四合一全媒体资源,即实体资源(如书籍)、数字实体资源、原生数字资源、可搜索的研究成果和社交媒体创新数字资源。
“全球知识库”的四合一内容建设策略与智慧图书馆的内容建设策略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数字图书馆主要关注前两项,即实体资源和实体资源的数字化,而对本土数字资源和创新数字资源关注较少。 数字图书馆致力于传统馆藏的数字复制。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驱动的学术文化数据的大量涌现,如果我们不再关注和管理这些资源,那么图书馆将不得不坐视不理。等待淘汰。
过去我们习惯于分别处理不同运营商的资源。 事实上,各种载体的资源在采集、加工、流通和保存方面都有共同的特点。 当以传统方式加工时,这些资源仅在流通环节增加价值。 在智能化加工的环境下,采集、加工、流通、储存的各个环节都能产生增值效应。 严格来说,过去无论是实体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都以馆藏为主。 然而,在智慧图书馆时代,增值将成为他们的主要目的。
平台化:“成为网络的一部分”
如今,大多数图书馆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通过网站为读者提供图书馆新闻、资源、检索和各种服务。 一般来说,门户服务是一种“我提供,你接受”的单向模式。 然而,一些勇于创新的图书馆努力将门户转变为平台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为用户在接受图书馆服务的同时创造各种条件,让用户与其他用户互动、分享、参与图书馆建设。 就像互联网一样,不仅提供资源,还通过用户参与和互动增加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智慧图书馆为图书馆从门户向平台转型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以前在互联网上,图书馆通常作为提供资源和服务的门户网站而存在。 门户强调“推”,推送资源和服务,用户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平台化的典型特征是“拉”,即将具有相同目标和兴趣的用户“拉”在一起,为他们提供创造价值的空间。 图书馆转型的具体体现是从查询借阅门户发展成为信息交流和增值的开放平台。
在全球范围内,最著名的图书馆平台方法是欧洲数字图书馆。 它是一个包含超过 5300 万张图像、文本、音频、视频和 3D 馆藏的存储库,涉及 3,700 个机构。 最初的目的是汇集资源,方便用户获取欧洲各地的文化遗产资源。 现在,它逐渐将平台战略作为优先发展目标。 欧洲数字图书馆认为,图书馆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让用户学习和理解历史,更是为了打造一个用户既可以访问又可以参与创作和建设的平台。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必须拥有高质量、更加标准化的数据,以便数据开发者、文化创意产业、学校等用户能够对这些资源进行再利用和再开发。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 二次利用。 欧洲数字图书馆网站欢迎用户以创新的方式开发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比如支持教师用它们制作课件、开发者使用开源工具开发游戏、文化爱好者制作动画或讲故事等等,并建议为现有用户提供。 创意产业占欧洲GDP的3.3%,提供可靠且可用的增值服务。 在其最新发布的战略规划中,还提出利用数字化转型和文化驱动发展欧洲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服务,并为用户利用文化遗产数据开展教育、研究、创作提供专业支持。和娱乐。 为建设开放、知识型、创新型社会做出贡献。
如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认识到图书馆不能仅仅存在于“互联网上”,而应该积极融入网络,成为“网络的一部分”,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作用,让沉睡的图书馆成为资源图书馆的图书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而不至于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 国际图书馆转型的经验表明,图书馆资源只有成为“网络的一部分”,才能在互联网世界发挥应有的价值。
要成为“网络的一部分”,首先必须建立高质量、标准化的数据。 平台化转型的基础是关联数据。 关联数据作为一种可行的技术理念和实施方案,引起了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图书馆选择一些可以向互联网开放的书目数据,逐步增加数量、扩大范围,形成领域社区,同时营造链接数据的利用环境,搭建创新平台。 开放数据的真正价值在于用户对数据的再利用,实现科学研究的再开发和新发现。 二是增强数据与人的联系。 该平台最大的好处是用户可以贡献自己的知识,例如参与众包编目、撰写阅读评论和感言,以及与有相同志向的用户建立社区。 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沟通和创造所产生的价值往往远远超出软件和服务本身。 三是一切以人为本,实现从收藏到连接、从收藏到社区的转变。 图书馆在确定战略发展重点时,应始终把社会对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期望和需求放在首位,让用户和社区作为所有者参与平台建设,致力于平台转型,为用户创造学习空间并分享。
我们特别想列举一下上海图书馆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 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六届。 通过开放图书馆历史文献资源,聚集了一批批来自各行各业的数据创客团队,收获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意作品。 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大赛是图书馆平台化的一个突出案例。 它不仅是一个释放馆藏能量的过程,也是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让读者和用户使用开放的数据平台参与创造和增值的过程。 上海图书馆的这一最佳实践,为全国馆藏资源开发利用树立了典范。
新业态:惠及所有人的知识服务体系
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最大的区别在于人在图书馆的位置。 现代图书馆以人为本,以联系为主要特征。 智能技术为人与书、人与人、图书馆的有机联系提供了便利。 智慧图书馆将通过智能连接和增值方式,建立互联、开放、共享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造福全民。
目前,智慧图书馆正处于起步阶段。 迄今为止,既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也没有现成的规范可供参考。 智慧图书馆建设项目涉及政策、技术、服务、人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克服的问题很多。 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 它将改变以往单打独斗、单打独斗的做法。 在“全国一盘棋”的总体格局下,将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连接图书馆各个层次、各个类型,连接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与图书馆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
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打造图书馆新业态,要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克服“孤岛”现象。
几十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了无数的数字图书馆或数据库。 由于图书馆之间缺乏联系,形成“数据孤岛”,重复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图书馆知道其他图书馆有全文数据,但为了方便使用,仍然建立自己的全文数据。 此外,各图书馆数据质量和标准化问题,数据资源重复和浪费相当严重,造成“一加一小于二”的不良影响。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决不能像过去那样制造又一轮“数据孤岛”,而必须充分发挥“智慧的力量”,将全国学术文化资源有机连接和整合。
二是克服“两张皮”现象。
长期以来,数字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线上与线下服务一直处于互不相干的“两张皮”状态。 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图书编目和数字资源编目往往是两个不容易整合的部门; 从服务方式来看,大多数图书馆也分别开展图书借阅和网上服务。 虽然图书馆目录系统和资源发现系统有融合的趋势,并且一些图书馆采用创新的方法,通过构建主题共享空间,整合相同或相似主题下的各个载体的资源,但总的来说,这两种大格式服务还是“两张皮”,需要一个漫长的磨合过程。
随着智慧图书馆的推进,地方资源、特色资源的建设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每个图书馆都将成为“全球知识库”的一员,不再追求“完整”而是“专业”。 “每个图书馆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其馆藏的‘精、特、特’。如果说图书馆是社会或社区文化和精神的象征,那么,由于地域社会文化的差异,每个图书馆都未来的图书馆将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多样化的。人们通过图书馆,可以了解到当地社会或社区的文化,未来当地的资源和专题资源的建设也会有所不同。不再遵循传统的纸质书籍处理流程,而是按照知识的流动进行,从收集、编目到流通、保存的整个过程可能由一个学科部门或由一个或几个人进行。这就要求图书馆以知识服务为主导,按照知识流动,实现虚拟与实体、线上与线下业务的有机融合与重构。
三是克服“一刀切”现象。
长期以来,图书馆习惯于提供一刀切的问答服务英语作文网,很少考虑个别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事实上,每个读者进入图书馆都会有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无法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智慧图书馆的优势之一是精准服务,关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其服务随着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在联盟合作方面,要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合作模式,在制定政策时不要忽视个别博物馆的个性化需求。 每个图书馆都会有一些本地馆藏或独特的服务。 智慧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独特资源的价值。 此外,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必须改变。 不能再像过去数字图书馆建设那样以分级管理为主。 相反,各成员馆必须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
新的业务业态还体现在图书馆与相关或类似机构的关系上。 智慧图书馆建设必须改变狭隘的行业观念,善于与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等相关机构合作,以专题知识库建设的思路,整合分散在各地的资源。
智慧图书馆最终要实现的是互联、开放、共享的知识服务体系。 它不是数字图书馆的复制品,而是一条创新之路。 智慧图书馆真正要改变的是以信息存储为主的管理思维。 通过智慧管理、智慧技术,实现信息发布,让信息产生增值效益,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 必须有明确的战略计划和有效的行动计划。 同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不能仅仅视为一个专业项目,而应成为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
数字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图书馆必须顺应潮流。 图书馆不仅要坚守传承文明、保存人类文明遗产的历史使命,还要开发这些丰富的学术文化资源,使图书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可获取的、不可或缺的资源。 用于共享和创造的信息和知识基础设施。
【思想家传记】
吴建中现任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 2002年1月至2016年9月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 2017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曾担任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2001-2005)、上海世博会主题解读顾问。 出版《21世纪图书馆新论》、《国际图书馆建筑展望》、《世博会主题解读》、《转型与超越:无处不在的图书馆》、《人文城市:世博会与城市发展》等著作。 “知识就是流动”。 书籍20多本。 (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