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0月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此,科教的春风向我们袭来。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 1978年,红旗中学高中部在赤峰县部分地区统一招生。 当时,高中和中专实行一站式考试制度,即先中专择优录取,其余考生择优录取高中。 但对于那些丢脸的农家子弟来说,跳出沟里去上中专、大学只是一个梦想,一个过眼云烟。
最早的红旗中学(1976-1984)
那个时候,考生没有“心理压力”的概念,考试环境也不像现在这么复杂。 我记得窗外的雷声,大雨的声音,还有扩音器里播放的评剧《刘巧儿》的歌声,陪伴我完成某项考试。 “高兴地搭上小桥,格隆,格隆,隆格隆,隆格隆,看看外面世界的美丽风景……”我一听就觉得幸福。 没想到,我收到了红旗中学的录取通知书。 哈哈,太幸运了,我真想笑。
报到那天,我没有叫爸爸用驴车送我。 我拎着床单,摇摇晃晃地过了八甲吊桥(水底乡的八甲桥正在建设,要从吊桥过河),上了提前安排好的公交车。 从好工地运沙的辽宁一号卡车,尘土飞扬地来到东郊的造纸厂。 然后他拎着铺盖卷,马不停蹄地向学校走去。 我很自豪,因为我六七岁的时候只和奶奶去过一次哈达街。
第一任校长徐坤(1976-1978)
放眼校园,没有看到任何高楼大厦,心里有些失望。 但转念一想,还是比社中好。 因为我的俱乐部位于山坡上,而浴室就在半英里外的山沟里,学生们总是像逃兵一样成群结队地跑来跑去,生怕错过了上课铃会受到惩罚。
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这么久网校头条,想家的感觉难以忍受。 我想念奶奶和爸爸妈妈,想念我的小伙伴们,想念家里的老母鸡,想念门外的小河……我想,我走后,奶奶一定常常贴在墙上,露出白发。 头发花白、脸庞蓬乱的小脑袋直直地望着远方,寻找着自己的大孙子。 我想,我的父母一定常常在半夜站在油灯旁,摘着橘子,心里困惑却又沉默不语。
第二任校长张典(1978-1984)
开学第一个星期六中午,我和丛志国等几个老乡,没有向老师请假,就偷偷溜出校门去逛街放松。 走着走着,我离学校越来越远,离家乡越来越近。 后来,我们几个人开会,决定无论情况如何,我们都不会停止做任何事情,然后回家。 走了四十多里路赤峰红旗中学,我们终于坐上了大马车,穿着夕阳红的衣服,见到了似乎已经离开许久的奶奶和父母。 我们很高兴。
我们班的学生在红旗学习了两年。 这两年,我和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去过小餐馆吃饭。 在学校食堂吃饭需要饭票,饭票是用来兑换家里带的食物的。 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家里很穷,所以在学校不敢吃菜,主食也吃不饱,生怕吃光了全家的饭菜。口粮。 上课时,我时常闻到手指上残留的面条和泡菜饺子的香味,混乱的思绪不由自主地溜进食堂。
红旗中学第三届毕业生合影
我记得我有过两次奢侈的经历。 有一次,一天早上我没了胃口,一口气吃了九个玉米饼。 还有一次,一个周日早上,我在 Duck River 商店花了 17 美分买了一条面包。 我一出店就全吃完了,噎得眼冒金星。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长高过。 饥饿,啃噬着青春。 爷爷心疼我,不让我继续读书,但我咬牙坚持了下来。
那时,教室用炉子取暖,宿舍用土炕取暖。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到了秋天,学生们还是要去庄稼地里挖茬、摘树枝。 在寒冷的冬天,我经常和许志强和几个同学一起起床,为了早操前多学习一点,凌晨三四点就起床,抓起一把星星,点燃教室的火,温暖一天的辛苦。 当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洒在我的脸上和书本上,我的心情非常幸福。 那时我想,如果能在火红温暖的阳光下读书学习,度过一生该是多么奢侈的生活啊。 现在我有了这个条件,我仍然可以为我无底的欲望而拼尽全力。 废话不多说了,我们回到正题吧。
桥西中学
我记得我们宿舍有一个大炕和一张杨木桩做的大床。 我和两个同学睡在床上,但是被子太冷了。 我们睡觉的时候总是钻到被子底下弹动腿。 有一次,木床被震倒在地。 大炕上睡着十多个同学。 炕下有炉子。 他们生火来烧炕,也用它来取暖。 当他受不了寒冷时,他就在炉子里放了一块砖,加热后放在床上。 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我不使用热水袋。 可能是热水供应不足,可能是我买不起保温瓶和热水袋,也可能是山里的孩子骨瘦如柴,根本不在乎。 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时间去关注那么多。
解决夜间小便的办法是在宿舍外的走廊上放置一个大桶。 淘气的时候,为了好玩,每次大小便都会五六个人一起出发,而且规定不能穿外套。 借助走廊和水桶的混响,回声嘹亮,如万马奔腾。 一天结束的时候,我们又蹦又跳,齐声大笑,刹那间,一天的压力和紧张都消失了。
桥西中学篮球场
那时的墨水是用彩色药片浸泡的,作业本是用黑纸做的,价格便宜。 我的生活好一点了,因为我有一个表弟在城里,我可以用他的作业本背面。 雪白的,滑溜溜的,好舒服,就像吃白面馒头一样。 上学的那两年,我好像没有穿过新衣服,洗衣服的时间也很少。 我常常匆匆忙忙地打理自己的外表。 有一次,我感冒了,就向别人借了口罩,洗了洗戴上。 宿舍里的同学陈光武让我把它摘下来。 我照了照小圆镜,看到乔白儿乔白儿的面具上,有一个乔黑。 悄悄隐藏孩子的虱子。 当时,不仅我得了虱子,其他人也都得了虱子。 我不想写,但这就是当时的现实。 并不是我懒,也不是我在找借口。 时间就是生命。
当时我们心目中的明星就是陈景润。 李景山同学显然不是盲人,但他也戴着眼镜。 他腋下夹着一本书,弯着腰,若有所思地故意撞到树上。 说到这里,我完全明白翁帆为什么嫁给杨振宁了。 这是一种对恩师发自内心的敬佩。
桥西中学教学楼
是时候谈谈我们的老师了。 他们是心地善良、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乐于奉献的人。 他们比我们起得早,叫醒我们,和我们一起晨练。 有时我们起不来,但他们从来没有起不来的时候。 他们比我们睡得晚,即使关灯很长时间,只要宿舍里有叽叽喳喳的声音,总能听到他们的吼叫声从冰冷的窗户里传来。 他们经常陪我们自习,把作业没有做完或者作业不合格的学生留在教室里,监督指导,直到他们通过考试。 但他们从来没有收到过学生的加班费、学费,甚至连一口咸菜。 我到现在也没弄清楚补学费是谁、什么时候发明的。
运动会
在我们高二的时候,特别是高二后半段,老师、校长带着我们频繁地练习、测试、模拟、谈心、动员。 他们总结了一套至今仍在沿用的高考策略。 那时没有现成的学习资料,也没有印刷或速印。 老师用铁笔在蜡纸(简称蜡纸)上仔细地刻出了每道练习的底板。 蜡纸雕刻完后,还得手工在油印机上手工印刷,手上沾满了墨水,洗不掉。 他们总是用心播种规则的方字,用秃头写歪歪扭扭的洋数字。 老师总是为学生着想。 记得那一年,李惜春和其他几个同学都没有考上大学。 是他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劝他们回来补习的。 当时,学校不收取辅导费。 当时,学生的处境非常困难。 他们不理解,也无法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老师们从未从学生那里得到过他们所能提供的帮助。
桥西中学餐厅
记得只有一次老师让学生做私人事情。 那是高考结束后,我和刘国山以及其他几个同学帮钱老师搬家。 当我们走到熙熙攘攘的红旗剧院时,几只鸡从车上飞到了马路上。 老师急得张牙舞爪地喊:“我的鸡,我的鸡!”。 搬家后,我们在钱老师家吃了一顿大餐。
从古至今,赞美老师的词句无数,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在此,我只想将毛主席对白求恩的评价的几句话献给我敬爱的老师:“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洁的人赤峰红旗中学,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俗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们。” 人们”。
松山第一中学
我们的高考是由武警监考的,但我们并没有感受到现在那种神秘、紧张的气氛。 每个科目结束后,他们总是互相讨论,有的很兴奋,有的垂头丧气。 记得张金奎说:“我昨晚做了第二道计算题。” 他立即迎来了一群羡慕嫉妒恨的人。 “可是太匆忙了,我忘了!” 学生们一片哗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高考结束了,我瘦得像根火棍。 今天的我,已经是标准的黄花美女身材了。 当时,能考上大学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没有一个学生对获胜抱有过高的希望或确定性。 考试结束后,他们拿起锄头,绝望地跟着村民走进了庄稼地。 那年开初中、高中了,我们还没有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叔叔阿姨们就开始冷言冷语。 “兔子跳远山,迟早要回窝”。 “农村里的泥腿子,就是要拿起锄头,沿着田埂沟渠去寻找豆包子的货。”
松山一中开学典礼
我高考的第一选择是军校。 爸爸只把我当儿子。 他没说什么,但心里却有些不高兴。 体检时,警察从谈话中看出我意志不坚强,就找借口不给我录音。 不然的话,我现在就是一名高级军官,头戴大帽,威风凛凛,年薪二十万以上。 10月份,大队妇联主任把昭武大蒙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寄到了我家。 全家人都高兴极了。 那一届,我们班的大部分同学都考上了高校,让农村的孩子们看到了光明。 此后,学生和家长在高考路上奔赴战场,壮观的场面一直延续至今。 有的候选人居然留下了八年抗战的美丽传说,既令人回味,又令人回味。
如今,红旗中学颇有名气,四十多年来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2018年8月,同学们四十年来第一次聚会,受到母校校长和老师的热情接待。 组委会成员要求收集当年的一些珍贵回忆。 我翻箱倒柜,找到了我入学时用的数学课本。 我翻了一遍书,甩掉了一张油印的、未完成的物理试卷。 它躺在书中,沉睡了四十年。 这种感觉、这一幕,让人百感交集。 我真想用我未完成的青春填满我的夕阳,实现一个无悔的梦想。
走过烟熏的青春,品味辉煌的岁月,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于是,我写了几首所谓的诗,简单地表达了我的感受:
小时候踩过牛粪
吞进肚子里
学者憔悴
红旗绽放
晨练哭
唤醒骨瘦如柴的烟雾
醉月红
留下沿途风景的逃兵
千名学子驰骋
咬住密密麻麻的问号
骑着梦想
追逐风和阳光
一群红马如朝霞般游动
迟来的重逢
盛满沧桑的情感之杯
泪如酒
旧事成河
鬓角的风霜显得苍老
八月份的同学
红旗变成火
哥哥的白发
一千英里之外
笑看千亩梅树桃花
关于作者
刘振明,汉族,1962年出生于赤峰市松山区夏家店乡。1978年至1980年就读于赤峰市红旗中学。现就职于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曾在中国诗歌网、《新文学》、《长江诗歌》等发表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