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心理剧表演现场。广州民航航天学院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个关于心理问题的小故事,在广州民航航天学院大学路学校的晨兴音乐厅里,被展现在舞台上。
台上,一束光打在男孩的头上。她用辗转反侧的下肢语言和喋喋不休的台词,一点一点将没法睡觉的恐惧,拼合在自己和台下的听众周围。越是想告诉自己该吃饭了,越是睡不着,这个叫故事叫《失眠》。
第二个故事是《输入和输出》,键入的是来自父母的叨叨和管教,输出的是自己的观点。台上的女孩左右责怪,身旁似乎永远有无穷无尽的指令在追赶,而自己的“输出”,却总是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
也有一个叫小爱的角色,第三个故事展示了她的成长:是独立自主还是寻找别人帮助?这三者之间又能够找到一个平衡的点?而第四个故事,则与心理大夫本人的职业病有关。
4个小故事,展示了4种生活中常见的冲突,最终构成了这主任达两个小时的心理舞台剧《边缘救赎之赶超冲突》。
这部剧由交大师生处积极心理感受中心制做,中心的心理学班主任李卫华兼任总编剧和总导演。主创人员56人,包括科大的硕士生、研究生、辅导员和专职班主任。它们用大半年的时间抛光这部原创作品,自编、自导、自演,台前幕后全是浙大人。
11月6日下午,在全场数百名球迷的见证之下,表演荣获成功。所有主创收获了掌声,也深深迸发了听众的感情共鸣。
“我看得很认真,还有这些探讨,各式各样的冲突太常见了,但多数人都不晓得如何解决冲突,我坚信最至少今天的听众能更加重视自己心理的各类问题,开始学会与自己和解。”一位中学生球迷评论剑。
这部剧的目的,是引导师生“正确地化解心理冲突,重归和谐积极的态度”。
美国科大学心理研究所今年公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到25岁组的心理健康指数高于其他各年纪段,2020年被调查的中学生忧郁检出率为24.6%。报告中收录的《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情况与影响诱因》也提及环球心理,被考察的研究生中,有35.5%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60.1%出现了失眠问题。
“每一年我们都坚持做心理舞台剧,每位剧的故事都取材于朋友们身边的事,抒发着朋友们真实的感情和心里。在座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导演和演员。”演出的退场环节,李卫华站在舞台上说。
作为心理学从业者,李卫华还接受了心理剧治愈和戏曲治愈的相关训练。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戏曲前辈,都提及过话剧的心理医治意义。
“表演者把心里的情绪和体验通过演出行为抒发下来,以这些方法实现根治。每位人都或许在故事里看见自己,通过和他人的互动发觉自己,进行行为矫治,荣获自我成长。而在场的听众跟角色的共情,和角色一起苦恼,也和角色一起被疗愈,这叫取代性疗愈。”李卫华说。
科大师生处积极心理感受中心负责该校师生的心理咨询、团体补习、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日常组织举行面向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危机防治与干预、心理素养普查工作。从2009年开始,李卫华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开始尝试将心理学与戏曲相结合,推出了“心理舞台剧”教育活动,原创心理电影《活在当下》《面具》《三分钟人生》三部作品,先后荣获了“北京市大学心理情境剧大赛”一等奖。
2016年,武大即将施行“校园心理剧”计划,几年来,相继推出了《边缘救赎》《冷却的笑容》和《边缘救赎之赶超恐惧》3部小型原创心理长剧,分别述说了与寂寞焦虑症、焦虑等问题有关的故事。其中,“超越恐惧”通过5个小故事,表现出了人在压力之下或许会出现的五种恐惧反应,包括“过度推理”“过分担心”“易激惹”“强迫”和“不安”。
去年的这部作品《边缘救赎之赶超冲突》,从上半年就开始在武大两个学院招募参与者。很多师生大部份都没有上过舞台,没有任何演出经验。用李卫华的话说,都是从0开始的“素人”。有的中学生想通过此次感受改变自己,也有人想通过演出环球心理,感受一下其他人的经历。
剧本的创作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那些同学和老师们坐在一起,分别述说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分享自身的真实体验,最终,很多真实的故事和体验,经过美术加工后被浓缩成舞台上的形象。
“对朋友们来说,改变是特别大的。”李卫华提及一位朋友,原本比较外向,只参与导演,不肯上台。之后,新戏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导演,只有他的形象比较符合,就劝他尝试一下。那位朋友演过以后,自此有了巨大的变化,出席集体活动更积极了,“敢于向外拓展了,出席社会活动还获得了一些荣誉。”
作为一位心理补习员,李卫华仍然像“第三只耳朵”那样,关注着师生们的心理健康。而心理舞台剧的方式,让每一个参与者、每一个球迷,都拥有了一个成为“第三只耳朵”、跳出来看问题的机会。
夏日里的这场表演谢幕时,交大国际关系大学的李胜强同学抱着钢琴上台,演奏了一首由他作词、李卫华作曲的曲目,用歌喉抒发了渴盼。
“在心理学上,心里有冲突似乎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情。而懂得如何赶超冲突,就说明一个人成熟了。”李卫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