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校课程

移动资讯

扫一扫
关注网校头条
掌握一手资料
免费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单科强化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考点精讲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精品VIP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高端签约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环球网校心理咨询师试听课程送大礼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开课流程: 注册会员 → 免费试听 → 选课报名 → 支付学费 → 再登陆听课

您现在的位置:网校头条 > 心理咨询师 > 高一地理必修 2 重点知识总结:人口变化全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 2 重点知识总结:人口变化全解析

来源:网校头条网络整理 2024-08-03 15:27:05

(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型 “高-高-低”模型 高-低-高 (过渡“三低”模型) 特点 出生率 高-高-低 死亡率 高-高-低 低 自然增长率 低-低-低 高-低 地理必修 2 重点知识总结 人口增长率 很慢 快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长期生产力水平持续增长     分布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热带原始和比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发展中国家的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落后国家或地区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正在由原始向传统,再向现代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多数发达国家(以欧洲、北美为代表)是现代化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传统的,中国是现代化的,世界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都是“现代化”,亚非拉忙于“转型”,发展中国家占大多数,世界要先“转型”。 1.2 人口的空间变动 1.人口迁移:人们居住地在国际或国内发生变化。

【记忆】3 高中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总结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理上的移动(行政位置上的改变);是否发生了居住地的变更; 随时间的变化(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分):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对比: 【记忆】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1.欧洲人到美洲 1.殖民扩张 1.从旧世界到新世界、非洲和资本主义大陆 2.非洲黑人被贩卖和开发 2.从已知的发达国家到前美洲 2.地理大发现者到未开发地区 3.东亚和南亚人因新路线的开辟被招募到美洲 1.拉美人到北美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工作 2.南亚、南欧、非洲 2.定居的移民数量减少,不平衡现象加剧。 欧洲人到西亚务工后,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南欧和非洲的外国工人) 西欧 世界人口迁移公式: 二战前,从旧到新,一去不复返 二战后,发达到发达,4 高中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总结 打工挣钱,回家乡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 【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1.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网校哪个好,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类人口支援西部、内地和边境地区。 制度建立前有组织地进行严格的户籍管理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密集区向西北、东北迁移 1.内陆向沿海地区迁移 2.80年代中期山区向平原地区迁移 改革开放政策下自发性迁移 3.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进而出现的“农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 【理解】 调整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移出地的影响 【理解并记住】 对于移出地:积极影响包括降低移出地人口密度、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消极影响包括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移入地:积极影响包括人才的涌入,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消极影响包括人口密度的增加,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住】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事业的需要的变化。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5 高中地理必修课2重点知识总结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 【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争(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其次是扩张领土、流亡、守边。近几十年来: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个人需要等。 1.3 合理的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的关系 【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够可持续支持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与制约因素 【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和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标准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情况下,所能维持的人口数量。 (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人)约束: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生活文化消费水平(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 【记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保证健康生活水平的最适宜人口规模。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在:人口快速增长、人口城镇化、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主张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以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有平等的权利,不断追求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第2章 城市与城镇化 6 高中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总结 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有一定的空间,有特定的外部轮廓。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点: ①经济活动最繁华; ②建筑高大密集; ③人口规模昼夜变化很大; ④内部划分明显; 3.功能区域对比【理解与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型:【记忆】同心圆模型、多核模型、扇形模型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体现在各类活动的租金支付能力上,影响租金支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利程度、与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使用类型支付租金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理解】 商业支付租金能力受距离市中心距离影响最大 工业支付租金能力受距离市中心距离影响最小 OA 商业支付租金能力最强 AB 住宅支付租金能力最强 BC 工业支付租金能力最强 7 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重点知识总结1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水平导致居住区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声誉 (3)民族或宗教群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使用方式的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和变化 【理解】 早期:功能分化不明显,市中心凭借市场、交通优势吸引产业集聚 后期:由于土地短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和商业区陆续迁入。企业向外迁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 不同级别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级别划分及依据: 【记忆】城市级别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方式: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至100万)、中等城市(20万至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级别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理解】低级别城市城市数量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相对较小;高级别城市城市数量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8 高中地理必修课重点知识总结2 3.影响上海城市级次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因素 【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和长江入海口处 (2)上海有发达的铁路网,使上海拥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和巨大的市场 (3)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 4.城市级次体系:城市所提供的服务种类和范围与其级次相对应。在同一区域内,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其级次密切相关,不同级次的城市组合就构成了区域城市级次体系。 5.城市级次与城市间数量、距离的关系 【理解】级次较高的城市较少,相距较远;级次较低的城市较多,距离较近。 (以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水平 (1)维持一个企业生存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叫做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盈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盈亏平衡)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损) (2)商业水平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大小,可以划分商品或服务的水平。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是低端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是高端商品。 2.3 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 【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 人口城镇化 9 高中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总结 城镇地区不断扩张的过程 农村变成城市的过程 土地城镇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记忆】 推力:人口快速增长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多,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水平高,文化设施完备,交通便利。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记忆】 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镇化的意义: (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发展。 (2)促进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革。 5.世界城镇化进程 【理解记忆】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缓慢城镇化、逆城镇化、高城镇化水平) 逆城镇化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变化大) 城郊城镇化 城郊城镇化初期阶段:两低(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速度慢) 10 高中地理必修课重点知识总结2 6.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镇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不合理发展(不正常发展);处于初中期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后期 7、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害污染物的来源有燃煤烟气、粉尘、二氧化 碳 城镇居民排放的粉尘;工业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矿山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运输[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具排放的废气 雾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使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的质量恶化。 水污染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病等) 固体废物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垢污染、废电池等)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设施妨碍人们的休息和工作,危害人的噪声污染、社会活动和身体健康。 8.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生活条件 ③保护和管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 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11 高中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三章 农业区的形成与发展 3.1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取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地理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类因素的联系 3.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运输、政策、机械、技术 决定农业活动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本质:农用地的合理利用 5.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脉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滨海农业景观的变化(市场与政策) 茶叶适宜在南方酸性红壤上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沿线的奶畜业和园艺业(交通因素)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则迅速发展变化。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要素 例如:培育优良品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扩大橡胶树种植);改善当地自然条件发展农业(温室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12 高中地理必修课 2 重点知识总结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导致了世界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区域类型的因素:【记住】 (1)动植物区域分布不同 (2)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住】 地理位置:澳大利亚西南部和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资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和牲畜生产区);劳动力充裕; 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点: 【记忆】 生产结构:农牧结合的混合农业(麦羊养殖) 管理方式:大型家庭农场 技术应用:分区轮牧,种植优质饲草,轮作制度 农业专业化、区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西调水 优势: ①农业生态系统良性 ②有效合理的耕作安排 ③生产选择灵活 3.2 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与作物 【记忆】 东亚分布: 亚洲季风区(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 作物:主要种植水稻(水稻习性:喜温暖、潮湿) 13 高中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总结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宜东南亚水稻生长适宜地区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 (3)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裕 (4)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记忆】 (1)种植规模小(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化程度低 (4)水利工程数量多 韵:“一大、一个小、一高、三低” 4.商品粮农业的分布与作物 【记忆】 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商品粮农业的区位条件 【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技术先进 6.商品粮农业的主要特点 【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技术水平高美国一些典型的区位优势:如地处五大湖地区和密西西比河流域,水资源丰富,地处中部大平原,地势平坦,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农业区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粮农业 人均耕地 人口多 土地小 地广人稀 14 高中 地理 必修 2 关键知识总结 主要作物 水稻 小麦、玉米 生产规模 小 大 机械化水平 低 高科技水平 低 高 商品率 低 高 管理方式 家庭经营,规模非常小 大型家庭农场 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 温带风气候区,所在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 3.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区域类型 1.牧场放牧分布及生产对象 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牧场放牧地点条件 记忆[] (1)气候温暖,水草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廉 (3)靠近海港,交通便利 3.牧场放牧特点:规模化生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发展措施 记忆【】 1()改善交通条件(如修建铁路) 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分区轮牧) 34()种植饲料 ()开辟水源(如打井) 15 高中地理必修课重点知识总结2 (5)培育良种牛与防治疾病 5.奶畜业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大湖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奶制品 6.奶畜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凉爽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的影响,导致奶牛和畜牧业需求量大产品。7.奶业和畜牧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边。五大农业区域对比表农业区域类型区域分布生产特点水稻种植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亚洲为季风水田,东南亚为热带雨林地区),小农户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农业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规模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等优势,这是商品粮农业的基本特征。混合农业的优势:农场已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畜牧业和粮食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农业生产对市场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四章 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 4.1 产业区的区位因素与产业区位选择 1.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开采和矿产品、农产品加工、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分:采矿业、加工业 17 高中地理必修2 重点知识总结 按产品性质分: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性服务) 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 2.主要区位因素 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材料和动力;优质廉价的劳动力;有前景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取最高的利润。五大主导产业类型的特点。产业类型及行业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导向型产业:钢厂、甜菜糖厂、甘蔗厂,靠近原料产区。糖厂、水产加工厂、水果罐头厂。市场导向型产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靠近消费市场。刷子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动力导向型产业: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靠近能源供应区(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装等,靠近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工业区。技术导向型产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器等,靠近高等教育和技术发达的地区。 3.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技进步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8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鞍钢、宝钢的区位变化特点: 共同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靠近市场、靠近水源 不同点: 鞍钢——靠近原燃料产区 宝钢——靠近消费市场 钢铁行业的三次变化: 煤化(电力导向) 铁化(原料导向) 临海(市场导向) (2)环境保护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社会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地方情绪、个人喜好、产业惯性等 19 高一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4.2 产业区的形成 一、产业联系——产业集聚——产业区域 1.产业联系 (1)生产过程中的产业联系 (投入产出联系) 第一种,企业A的产出是企业B的投入。

例如,旋转 - 打印和染色 - 第二类是同一工厂的不同过程,例如汽车组装工厂和生产线(2)空间利用中的工业连接。在某些经济和技术发展区中,在部门的A,部门B,部门C和部门D中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它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降低运输成本和中间产品等的能源消耗,并最终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并获得规模经济。 3.工业区域(1)工业区域的概念由工业集聚形成的区域称为工业区域。在普通基础设施条件的吸收下,不同行业的聚集形成的。

(3)工业区域的性质根据其发展水平分为两类:①具有较低发展水平的工业区域(例如食品行业),这些地区主要基于当地的农业和边线产品加工行业,以及简单的工业连接,较小的工业范围,以及较大的工业范围,以及较大的工业范围,以及较大的工业范围,以及钢铁工业的较大工厂,以及钢铁工业范围。通常是许多著名的“钢铁城市”,“石油城市”和“汽车城市”,我的国家和世界上的工业分散和区域连接。最大的综合经济利益。 第5章的布局及其影响水数,较低的速度,较重的散装,时间敏感的21高中地理要求高速度,高效率。

液体货物(例如原油和天然气)具有大量的运输方式。 ②-),四个主要的世界运输线),但越来越高的高速,大规模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成本,促进装载机械化和卸载操作的机械化,并确保货物运输的位置因素和社交因素,并确保了安全的货物。布局运输网络;将资源的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⑤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和接触;仅受水状况(例如导航条件和泊位条件),也受土地条件(例如港口建设条件和腹地条件)的影响。

名师辅导 环球网校 建工网校 会计网校 新东方 医学教育 中小学学历



星级网校推荐

排行推荐 频道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