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上海交大巴黎高科确实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 法国长期以来以所谓浪漫、美食、奢侈品的单调形象出现在中国人面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法国教育只是早期领导人出国留学和目前商学院学生集中的地方。 我对工程教育的理解可能仅限于熟悉的居里夫人。 法国的工程教育是什么样的? 法国工程教育传入国内后情况如何? 上海交通大学巴黎高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其他理工科系以及其他中外合作办学有何不同? 可能只有填写申请表的候选人。 只有这样,父母才会关心。
第一个问题是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那里?怎么样?,法国的工程教育怎么样?
总之,是以大量数学训练为基础,辅以人文和管理课程,最后是特色课程和实习/科学研究,努力培养技术上优秀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工程师。 事实上,早期设立工学院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炮兵军官。 战后,其用途改为技术军官。 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出现了一流学校(比如公务员,三流学校(我不敢举例)培养工头和现场工程师生态水平的情况。法国工程的具体内容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官方网站上都可以看到,而且在各大中介机构几年来的努力下,目前网上已经有很多中文资料了,这些二手数据虽然在细节上有些瑕疵,但并没有任何问题。对全局影响较大,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个问题是,法国工程教育传入中国后会是什么样子?
在交大巴黎高科之前,还有另外三所学院完整、系统地引进了法国工程教育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那里?怎么样?,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中法学院、民航大学中欧学院。 此外,还有半引进所谓基础水平的院校,如中欧大学。 近年来,新增了北华巨力(完全)、天大国际(工程师阶段)以及一大批类似中欧的合作院校,可谓井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已经有大量毕业生,网上评价时间跨度基本上已经到了10年了,评价褒贬不一。 事实上,我国的教育制度首先是向德国和美国学习的,然后是向苏联学习的,最后又向美国学习的。 经过多次调整,形成了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这一体系分科较早,自然与法国工程教育体系所强调的通识教育格格不入。 然而,我国理科生在高中所培养的强大学习能力以及两国联合学制的延伸,成功地掩盖了这种不兼容。 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在经历了适应期后,目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少毕业生已经顺利进入企业中层岗位。 目前来看,这些中法合作项目还不算失败,但是否成功可能还需要二十年的时间。
第三个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巴黎高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其他理工科系以及其他中外合作办学有何区别?
上半年,上海交大巴黎高科与其他理工科院系有何不同? 由于完整学制为6.5年,目前还没有正式毕业生,因此无法从就业角度进行比较。 我们只能根据教学内容和一些零碎的特点进行一些简单的讨论。
先入为主的特点是法国人。 然而,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并没有太大的讨论价值。 特别是考虑到英语的强势地位,即使是在华的法国公司也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 但法语仍然是一个机会,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带来不一样的生活和机会。
第二个特点可以说是学费高。 这一点在招生简章上也有直观的体现。 据说是法方要求的价格,但对于学生来说没有讨论价值。 主要原因是受到学校政策、大学预算、学生家庭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三个特点应该是与其他学院完全不同的教学内容。 @长晓学长以一个经历过双专业的人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训练过程。 由于我本科毕业后就离开了学院,只能对本科毕业后的两年进行补充。 从大三开始,学生将逐步从基础阶段迈向工程师阶段。 此时,课程也开始从数学物理向专业课程转变。 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理论化的。 我是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但是课程比较理论化,主要是各类力学和材料学。 由于法语中和都是mé,所以私下里我们也会称自己为机械专业。 其理论上的程度如何? 交大几乎所有的工科学生都有一个叫做工程制图课的工具课和一个需要自己操作机床的金工实习,但这个学院是个例外。 但同时,我们也有合作大学的教授和合作公司的工程师,他们利用丰富的行业经验带领学生进行一些重大的设计任务。 究竟哪一个更好、哪一个更差,其实很难用一两句话就得出简单的结论。 大学课程负担持续到高年级第一学期。 完成第二学期最后一两门课程后,毕业设计将开始。 毕业设计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我校或交大其他学院(机械学院、电气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指导下进行的。 获得研究生资格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基本上会继续跟随其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后; 第二类是在法国合作大学进行,由合作大学教授和学校教授共同指导; 第三种是我采用的模式,即研究生到企业实习,接受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授的联合指导。 相比之下,我院高年级学生的课程负担较重,毕业时间较短,期间实习时间较少。 但不用担心这个。 教学计划中,大三暑假、大四企业毕业设计(可选)、第十三学期均规定实习时间。 我将在大四暑假结束后毕业。 希望有前辈/学姐、同行或者新人能详细阐述一下硕士阶段,以供以后参考。
第四个特点其实也是很多学生较早来到我们学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目前不受限制的研究生安置和出国留学的机会。 保研政策非常宽松,只要满足一个非常基本的要求,每个人都可以保读研究生。 学院不会刻意通过停课的方式控制研究生数量。 事实上,学院高层曾亲口表示,希望大家能够完成6.5年的学习,本科高年级的老师会尽力争取积分。 但鉴于课程作业的难度和工作量,多年来部分学生因个人原因未能顺利申请研究生,颇为遗憾。 出国留学的机会主要以双专业和学期交换为主。 双专业学生在大三、大四、研究生一年级分别开始为期2.5年、2年、1.5年的留学生涯,其余学生则继续攻读研究生。 研究生第一年可以交换6个月或0.5年。 另外,无论是否有研究生学历,都可以通过毕业或实习的方式出国。 学院成立之初,学院还在大二暑假期间举办了夏令营活动。 他们将在X住一周,然后在尼斯的一所语言学校学习两周,并与当地家庭住在一起。 但后来因尼斯恐怖袭击事件而取消,令人遗憾。 目前,每届双学位学生人数约为20+。
五是内部竞争激烈。 事实上,这个质量的好坏很难评价。 中外合作办学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历同质化严重,大家努力学习争取有限的双学位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激烈的竞争促进了大家学术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学风的建设,但无形中也加大了学习的压力。 很多学生最终选择了退学、转学到别的学校,或者在本科结束时主动转学(比如我),以寻求更大的生存空间。
第六个功能可能需要考虑并添加......
下半年,上海交大巴黎高科与其他中外合作办学有何不同? 其实这个问题很有趣,也是我业余时间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首先在中法合作办学范畴上进行比较。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目前中国的中法合作办学有以下几种形式:完全引进、基础阶段半引进、工程阶段半引进、双学位项目。 很难说哪一个更好,但仅从中国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合作学校的整体水平来看,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在这两方面都具有优势。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这几种形式的优缺点:
上海交大巴黎高科采用的方式,完全引进的优点是学生可以从中国院校获得硕士学位,但缺点也很明显:如果没能参加双学位项目,海外经历可能只能是零。一个短暂的学期或学年。 交流,没有说服力。 同时,即使参加双学位,也很难获得实习以外的海外工作经验,因为需要回国完成学业。
国内目前采用完整引进体系的企业有交大巴黎高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和新北华居里等。 五个学院方向各异:上海交大巴黎高科专业方向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企业实际需求以及合作院校的强学科方向,分为机械、能源动力、信息工程三个方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规则参考了其合作大学的“通用工程师”模式。 本科专业为数学、信息、物理、力学,硕士专业为工业工程; 中国科技大学以核工程领域为主; 中欧民航大学属于航空领域。 工程领域; 北化聚力具有明显的化学特征。 上海交通大学巴黎高科分校的专业设置依托交通大学的优势专业。 除了学院名称偶尔会引起误解外,企业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可还是比较有保障的。
基础阶段半入门的好处正是在于它们有效。 他们的学生只在中国接受3-4年的本科教育,然后在法国学习工程阶段。 他们不再需要返回中国,从而更容易在海外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的这几年只是法国工程教育体系的预科课程。 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没有国内硕士学位。 由于法国工程学院知名度不够,回国后职业选择的认可度值得怀疑。
至于工程师的半入门阶段,我个人认为没有意义。 除了有可能得到比较有名的人的推荐信去读博士之外,和普通研究生院读基本是一样的。
双学位项目是许多中国法学院的早期雏形,并不是通过法国教育体系引入中国的。 以交通大学为例,与学校合作的项目有4+4。 机械工程与艺术与工艺学院、材料与艺术与工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以及 INSA Lyon 和 Mines Saint-É 也有双学位机会。 这些机会都很好,但这些年参与的人数比较稀疏,很难下结论。
讨论完中法合作办学的范围,接下来讨论一下它与其他中外合作办学的区别。 我们学院也经常面临一个问题:巴学院和秘密学院哪个更好? 两个学院都是交通大学的中外合作学院,自然可以相提并论。
其实这个问题有一个很简单的答案:如果你想去法国,那么Basin比较好;如果你想去法国,那么Basin比较好; 如果你想去美国,那么JI比较好。 但事实上,客观地讲,两所学院的学制不同,合作模式不同,甚至规模不同,难以直接比较。 密西根学院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引进美式本科教育,而密西根学院的做法是在本科和硕士层次上引进。 说到硕士学习,密院的主流是同校学习,而密院的主流是出国留学。
以下是一些个人看法。 由于美国目前整体教育声誉领先,所以我还是不得不承认JIMU稍微好一些。 不过,这种差异主要是美国的强势地位造成的,而不是两所学院的学生或老师之间的差距。 结果。 虽然一些知名大学如美国的UCB、UT、USC、哥伦比亚大学、德国的TUM、英国的KCL等目前都有部分BA学院的学生在攻读博士、硕士,但他们并不是毕业生的主流选择。 也许他们只排在第三位。 只有在一个班级的学生确定了他们的博士学位之后。 毕业后的留学去向,或者未来分流的学生较多后,我们是否可以进行深入的比较和讨论。 也许几年后,大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这样开玩笑了:我们去过的学校,吉印,没人去过,我们也有人去过吉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呢? 如果你看到这里,无论你是正在学习、毕业还是准备报考,你心里一定有一个大概的想法,我就不给你下结论了。
我离开大学才一年,但我仍然非常想念我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