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挖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象征,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今年高考语文答案,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国一作文题目为《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包括齐桓公、管仲、鲍叔合作、共同称霸的历史叙述,以及后世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让学生感悟历史、评价人物、观察现实、思考个人发展,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天津作文题目《中国人的面孔》,内容包括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怀、中国科技的世界贡献、普通人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文化背景。
议论文阅读中的《家庭伦理与孝道》(全国上册)、《古文观止》(全国三册)、《中国历史地理》(新高考上册);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殷戌甲骨文》(全国二册)、《中华文化》(全国三册)、《中华文明史》(江苏卷)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奋斗精神。
此外,为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试题按照“五育人、全面发展”的理念制定,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试卷之中。如古诗文阅读中的李白、杜甫、王勃、王昌龄、陆龟蒙、陆游、韩愈的诗词,文学阅读中的海明威、沈从文、刘庆邦、葛亮、于坚、梁衡的小说、散文,语言与写作运用中的篆刻艺术、潍坊风筝等语言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品位。越野滑雪、有氧运动等材料传递着“野蛮化身体、文明化精神”的体育意识。 蒋子龙的《记忆里的光》、白居易的《望麦收》等素材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尊重、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通过精心设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沉浸式的方式体现在语文试题中。
2. 科学考试,突出重点语言技能
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考试的一贯追求。根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是指学习者进入高等院校后,面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质量能力。考试题目以阅读理解、信息组织、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切入点,探索学科能力考查的科学之道。
1.材料多样,考察阅读理解和信息获取能力。
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关系到一个人的品德、才华、学识、学识的提高和提升。在测试阅读理解和信息组织能力方面,考题注重引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提高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以全国上册文学阅读为例,材料摘录自海明威短篇小说《越野滑雪》,小说擅长对滑雪的精彩描写和对主人公心理的细腻描写。考题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突破传统的阅读惯性,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空前便捷,识别、组织、评价和运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语言技能。国考一本实用阅读部分以“新基建”为主题,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充分获取该政策出台的背景、基本内涵、发展前景、国际反响等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加大对信息组织能力的考查力度。
2.巧妙设置情境,注重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技巧
应用写作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个人、集体、社会生活中需要的一切书面交流与表达,都可以成为应用写作考试的内容。以今年的作文考试为例,既有过去常见的应用写作体裁,如全国一卷写一篇参加主题为“历史人物评述”的班会演讲稿、全国二卷写一篇“携手世界,共创未来”的演讲稿、全国三卷写一篇写给高一新生的信《如何为自己画一幅好画》;也有新的应用写作形式,如新高考二卷要求学生作为《中国地名》节目主持人写一篇“拉近你与我距离”主持人演讲稿。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语言文字应用模块注重句子填空、段落压缩、语法错误分析、成语及标点符号的使用等,突出考察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例如,新高考卷一第20题要求学生分析不同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语言环境、语言风格、逻辑重点等方面进行思考,考察学生对语言表达正确性的判断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更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浙江卷第6题给出了两组宣传抗疫工作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为图片写上标题并简要评价图片的创意,这不仅给了学生相对自由的语言表达空间今年高考语文答案,也考验了语言表达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深入研究,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属于高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缜密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生动体现,要求学生从联系性、发展性和综合性的角度看待事物、思考问题。考试题目强化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察。例如,国三卷的作文《如何为自己画一幅好画》,通过设置充足的思维空间,由浅入深地考察学生对这两种能力的综合运用。首先,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分析考试材料,探究其中蕴含的逻辑关系:认识自己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个困难、认识自己的意义,这三个环节构成了辩证的统一。其次,学生还要用辩证思维提炼出三对重要的辩证关系: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镜子与自画像、个体与社会。最后,写作任务将学生拉入生活实践。 一方面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探究“画好画”的标准和具体内涵;另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画好画”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整个作文题目的材料、情境和任务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对“怎样”的思考和对“怎样才能画好”的追求,体会理论思维与实践实践的辩证统一。上海卷子作文《转折点》引导学生从个体、群体、人的角度关注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思考人在转折点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考验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国二卷子第15题要求学生回答王安石《读史》诗中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保持批判精神,善于辨别,避免盲从。
三、廉洁创新,确保改革稳步推进
2020年新高考语文考试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通过精心选题、精心设计题型、完善试卷结构等方式,加强教考衔接,将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与语文考试题目紧密结合,推动高中教育方法改革落地生根,以素养、能力、水平作为考核依据,促进教育公平,助力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1.加强教考衔接,助力新时代教育方式改革
增强测试题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对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2017年版)》和课程标准精神,是语文测试内容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助力新时代教育方式改革的有力举措。测试题在题材选取、答案设置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吻合。情境设计注重与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相衔接,如新高考卷二的作文题设计了撰写主持人致辞的语文实践活动,直接对接了课程标准中的“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 语言与文字应用题对接“语言积累、整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观察具体的语言现象、发现问题、感悟语言与文字应用规律,在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中检验学生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以教为考,以考促教,实现教、学、考的有机统一。
二、坚定不移落实改革,推动新高考顺利实施
今年考试中心首次设计新高考一、二卷,坚持高考内容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既兼顾已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旧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实际情况,又对标新高考适应性试题结构模型,确保新旧高考顺利衔接,助力新高考综合改革顺利实施。
试卷结构更加均衡,将议论文、文学、应用文阅读调整为现代阅读一(信息类阅读)和现代阅读二(文学类阅读),既能覆盖中学教学的阅读类型范式,又能与现实生活中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相联系,增强了阅读对象的丰富性,便于设计更加灵活的题情。
在考试设计上,增加了主观题的设置,对汉语综合应用考试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现代文阅读I模块以问答形式考查论证能力,文言文阅读模块以问答形式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语言与文本应用模块以问答形式考查语言的构建与应用。这些以主观题形式呈现的新题型,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更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信息组织、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例如,全国新高考卷一的信息阅读题“历史地理”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对历史地理作简要定义”,这就要求学生准确解读全部阅读材料,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准确理解、分析、综合材料。 同时,学生要知道定义的要求,这符合课程标准“在语言和文字运用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和“设置更多主观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的要求,有利于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4.注重稳定性,增强学生答题信心
试卷坚持合理预期原则,有利于学生发挥好,让学生感觉学到了东西,从而能以平和、积极的心态答题;坚持公平原则,重点考查学生的汉语能力和素养,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考顺利进行。
1.稳定预期,满足学生对考试题目的期待
试卷结构稳定。全国一、二、三卷结构与2019年一致,出题模块依次为议论文阅读、应用文阅读、文学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篇名句听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新高考一、二卷结构与新高考适应性试卷一致,出题模块依次为现代文本阅读一、现代文本阅读二、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篇名句听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一致。全国一、二、三卷考试内容以旧版语文课程标准为准,新高考一、二卷考试内容符合四省《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要求。以名篇默写测试为例,全国一卷测试的诗词来自《离骚》《琵琶行》《水调歌头》,全国二卷测试的诗词来自《荀子·劝学》《醉翁亭记》《赤壁赋》,全国三卷测试的诗词来自《论语·述而》《观麦收》《阿房宫赋》,这些诗词均为旧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诗词; 新高考卷一测试的诗歌来自《论语·闲锦》《一枝梅(红莲余香玉席秋寒)》《菩萨蛮(鱼谷台下清河水)》,新高考卷二测试的诗歌来自《诗经·秦风·武夷》《登岳阳楼》《六国论》,均为四省《2017级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推荐背诵的诗歌。
2.难度稳定,利于学生正常发挥
试题难度在题材选取和试题设计上都进行全面控制,使之与学生的整体答题能力水平相适应,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水平。
选取熟悉背景的材料。首先,在选取考试题目阅读材料时,涉及的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内,学生在生活中是否能接触到,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以议论文章为例:国卷一的材料主题是“孝”的内涵形成和历史演变,文中提到的家庭伦理问题与每一位学生息息相关;国卷三的材料分析了《古文观止》受到读者喜爱的原因,结构清晰。《古文观止》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选取的文章很多都是初高中教材的必修文章;北京卷作文《一条信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考试难度不大,却充满思考层次。其次,不回避热点话题。以写作考试为例,疫情防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是备考过程中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这些内容都属于高考作文出题范围网校头条,学生都比较熟悉;三是从日常生活中入手,以语言文字应用测试为例,语料话题有有氧运动、噪音、食物消化、电子阅读、风筝等,都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考试题目朴实有连贯性。考试题目朴实无华,立意明显,指向明确。以古诗朗诵试题为例,有的题目问到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的题目问到诗中阐释的道理,都围绕诗中最突出的特点和最基本的内容展开。考点和题型体现出更多的连贯性。全国一、二、三卷的考点和题型与2019年保持一致。新高考一、二卷的考点和题型对标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并根据调查反馈进行了合理调整。
3.保持考生情绪稳定,注意考场情绪
语文考试题型设计依赖各类语言文字材料,而材料尤其是文学材料的情感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答题时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材料的选取上,强调情绪的温和平和、色彩明亮清新,对学生亲切、乐观、积极向上。以文学文本阅读为例,全国上册《越野滑雪》讲述的是普通青年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故事,全国下册《书匠》刻画的是普通工匠对职业道德的坚守,全国下册《记忆中的光》探讨的是普通劳动者对信仰的追求。新高考上册《建水志》呈现的是普通集市生活中的诗情画意,新高考下册《师傅》表达的是普通家庭日常生活中体现的亲情。 这些普通人的工作、生活、情感,对广大年轻人,特别是刚刚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疫情防控的年轻人来说,既亲切又珍贵。以古诗朗诵为例,入选的唐诗或寄托对病友的美好祝愿,或寄托对即将分离的朋友的不舍;入选的宋诗则探索了读书、学诗、养成才艺的途径和方法,无一不是健康向上的。
2022高考语文答案(全国试卷1)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卷2及语文期末考试卷(4)
★ 全国普通话高考语文新课程标准试卷及答案和语文素质测试试卷(2)
★2022全国高考B卷语文作文参考
★ 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方向预测
★ 历年全国高考汉语考试真题及答案(全国试卷2)
★ 2022年各省市高考采用哪些试卷?
★ 高考语文试卷2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2017高考汉语专项练习及答案
★ 2022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预测及对应范文
★ 高考语文卷2及语文期末考试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