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戚梦颖
工科生又站在了风口浪尖。
当下正值2023届结业生的春招季。声称211高校工科本科的博主“严肃的虾米”参加了一场深圳市人才应聘会,他在自己公布的视频中调侃,应聘会现场工科岗位少,均薪5000元,打算的5份简历一份都没投回去。
3月2日,“文科生转码或成趋势”又上热搜。在改行码农的各种讨论小组中,工科生常常是那群主力军。虽然互联网行业这波“风口”已过,各家大厂纷纷降薪裁员,但也没能罩住工科生的程序员梦。
工科生纷纷转码,背后最大的成因还是就业“难”。按照智联应聘的报告,2022年人文学科结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12.4%,远高于工科生29.5%的就业签约率。网易数读此前的统计报导显示,转码的最大动力来自于码农好就业。
工科生就业难,难在岗位“多又少”。
一方面,工科生对应到中学专业上,常常指的是学习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师生。事实上,像汉语言哲学、外语类、社会学等这些工科专业会被称为“万金油专业”,就业面广,能兼容更多的行业。因而,严苛来说工科生想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难点在于,这种岗位常常不具备技术壁垒,薪资待遇缺少竞争力,晋升前景也欠佳。
另一方面,人文社科专业对应的创意类、内容类等工作岗位,常常集中在国外一线城市。而对于众多生活在非一线城市的结业生而言,市场上缺少专业对口的岗位需求,学汉语言、英语等工科专业就与考公、考编画上等号。但随着近三年的考公热、教资热,踏入制度的赛道也显得格外拥挤。
在各类“后悔”“劝退”的声音下,人文社科专业虽然显得“万人嫌”,其中俄语类专业首当其冲。2020年,国外多所英语类高校录取线就开始显著“跳水”。2022年中考季文科生可以报哪些大学,福建英语外贸学院更是因录取排位“暴跌”登上热搜。以前居于广州第四的北外在2014年后开始被华北林业学院、深圳学院、华南师范学院赶超,同样,广州外粤语中学、上境外粤语学院等其他英语高校也逃过录取名次下降的命运。
“务实”的除了是中学生和父母,也有校区和政府。2022年,湖南省公布通告,决定将大学3年就业率高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按照2021年广东省的数据,药学、阿拉伯语、金融学、英语等多个人文社科类专业都在60%的红线边沿游荡。
现在,国外中学专业冷热与就业市场密切相关。按照百度热搜2022会考大数据,排行前五的热门专业依次为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机械安装工程、电气安装工程、临床医学,这种对应的都是大众所认知的高薪或稳定好就业的工作岗位。虽然是工科类专业,像美国语言哲学类、法学、思想政治教育、小学教育等能为就业“托底”的专业也迎来报名风潮。
在某些意义上,当下的中学成为了职业轮训机构,硕士阶段的专业设置要看市场晴雨,人才培养与就业率挂钩,已经失去学术研究的本质。
其实,这与高等教育普及化不无关系。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发布。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1999年,学院开始扩招,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少于50%,踏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但虽然在仍然奉行中学精英教育的发达国家,人文社科专业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工科的“衰落”是一种全球性现象。2021年,伦敦曼彻斯特学院宣布关掉全球排行13位的考古系,停止专科招生,开除部份班主任。台湾包括藤校在内的多所中学也相继暂停了一些人文与社科项目的招生。2015年文科生可以报哪些大学,新加坡政府下发通告,要求加快私立中学的“去工科化”。“废除工科学部”不仅冲击了德国教育界,也导致社会舆论的反对。
在全球工科呈式微之势时,工科专业变革不可防止。在国外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专业布局与设置难以克服就业的影响。为此,适当优化一些教育品质不佳、与时代需求失衡的专业无可厚非。但其实,让高中回归学术研究之所,才是应有之义。
2020年,重庆女孩钟芳蓉意外红遍。来自农村的她取得了676分的会考成绩,在“没‘钱’途”“慎选溶洞专业”等种种辞退声音中,她仍然决定考取上海高校的考古专业。
小钟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遭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因此考取了考古专业。”近些年,有一些学院生选择休学补考,希望换个自己更喜欢的专业,并且有高文凭者主动文凭降级,再次读个本科,戏称自己“本升专”。
“面包”很重要,但能提供内在驱动力的兴趣与热爱同样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落实举行“生涯规划”教育尤为急迫,让儿子尽快了解不同的专业行业与社会运作,开掘自己的热爱与天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考生和父母在选择专业、院校时才不至于一无所知,也更能为这份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