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校课程

移动资讯

扫一扫
关注网校头条
掌握一手资料
免费试听
  • 今天
    简单学习网初中语文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简单学习网初中数学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简单学习网初中英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简单学习网初中全科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简单学习网中考试听课程送大礼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新东方在线初中语文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新东方在线初中数学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新东方在线初中英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新东方在线初中实验班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 今天
    新东方在线中考试听课程送大礼

    今日 免费试听

    立即试听
开课流程: 注册会员 → 免费试听 → 选课报名 → 支付学费 → 再登陆听课

您现在的位置:网校头条 > 中考 > 10位新冠治愈者谈真实经历:呼吸到自由健康空气

10位新冠治愈者谈真实经历:呼吸到自由健康空气

来源:网校头条网络整理 2024-02-20 13:00:07

近日,“COVID-19康复患者遭遇职场歧视”的话题备受关注。 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暴露”经历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吗? 最近,我们采访了 10 位被治愈的 COVID-19 患者,他们讲述了他们的真实经历。

17个痛苦的日子

孙先生,37岁,建筑行业项目经理

“我终于到家了,虽然我还处于隔离状态,但我感觉呼吸着自由健康的空气。” 4月8日,孙先生从隔离医院回家后,在微信朋友圈记录下了这样的瞬间感受。

今年3月底,孙先生家里有5名成员感染了COVID-19。 与他住在一起的岳母是第一个被确诊的人。 接到通知后,他立即“主动隔离”,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作为密切接触者,他在隔离第二天就被通知要转院,这意味着他也呈“阳性”。

“穿上防护服、收拾行李、走出酒店的那五分钟是最压抑的。当我发短信通知家人和领导时,心里有说不出的纠结。” 随后被转至华山医院北院区,六天后的3月27日,收到首份核酸阴性报告。 正当他以为自己即将出院回家时,却接到通知,华山医院北院区将另作他用,必须立即转院。

无奈,孙先生只得再次转院,与38名患者一起在一辆封闭的公交车上过夜。 他们陆续经过三个避难所,但都“满了”。 直到第二天天亮,他们才在瑞金医院北院区嘉定隔离点找到了床位。 在这里,孙先生开始了新一轮的隔离治疗和核酸检测。 终于,在痛苦的17天之后,我回到了家。

“那段时间,对于每个上海人来说都不容易。尤其是3月底疫情突然爆发,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难免出现误判。大家应该多一些包容和包容。”合作。经历了这次疫情,我仍然爱上海。” 孙先生感慨地说。

5月初,孙先生提前回到工作岗位。 “想到一些同事因为我的原因而不得不被隔离,项目进度也因为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我心里就有些不安。好在同事们都很善良,经常主动关心关心。”我呢,从来没有遇到过歧视。”

如今,建筑工地疫情防控依然严峻,每48小时必须进行一次核酸混管检测。 不久前,孙先生再次接到通知,在对五人进行混合管理排查时发现异常。 幸运的是,审查发现这是一个“自己的错误”。 “经历了上次的大起大落,现在我的心态平静了很多。” 孙先生笑着说道。

三个月过去了,他仍然不敢告诉家人自己感染了COVID-19。

冯阳,35岁,菲律宾国际学校中文教师

2021年底,刚刚经历家庭变故的冯阳(化名)接到朋友的邀请,来上海生活、调整心情。 3月中旬,他居住的小区进入封闭状态。 4月4日,他的自检抗原试剂上出现了两条线。 经过核酸复核后,被转送到上海跨国采购中心方舱。

冯洋一直不敢告诉家人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他偶尔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感染COVID-19的经历,但总是悄悄地提前阻止家人这样做。

后来,他在菲律宾的学生和同事也得知他患有COVID-19。 当孩子们第一次听说“中国方舱医院”的概念时,纷纷好奇地向他提问。 冯阳分享了一段他住在小屋时拍摄的视频,“我不认为(感染了COVID-19)有什么可羞耻的。” 冯洋说,带着盒饭在小木屋里生活了11天,离开小木屋当天,接送车就将冯洋带到了离小区最近的路口。 站在小区门口,他紧张地给居委会打电话,汇报自己是否会面临邻居的严厉盘问、反复消毒、歧视。 面对可能发生的一切,他感到不确定。 然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在电话那头只是淡淡地说:“直接进来吧,我们已经举报了。” 就这样,冯洋轻松的回到了自己的小区。 他笑称“整个过程有点……没有仪式感”。

随着上海疫情好转,冯洋决定返回菲律宾。 当他需要在中国海关小程序上提前填写“出入境健康声明”时,选项“您是否感染过COVID-19?” 让他担心了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机场和海关都没有找到他多人讲述感染新冠后的故事,这让冯洋松了一口气。 不幸的是,7月5日凌​​晨,冯阳居住的大楼内检测到密切接触者,整栋大楼再次进入封闭管理。 现在,他重返工作岗位的计划只能再次推迟。

“我们不是怪物”

小林是一名21岁的大学生。

4月15日,小林被诊断出患有COVID-19并搬进收容所后,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建立了一个“隐形群”,里面包括了他所有的亲戚。 据他说,这是父母的“命令”。 “也许我们的父母害怕他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 因此,亲戚们仍然不知道小林感染了COVID-19。

不过,朋友圈的“屏蔽”并不意味着生活中的信息屏蔽。 “奇怪的眼睛”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离开小木屋返回小区后,同小区住户怀疑他从小木屋偷偷回来,并在业主专用微信群中对他发表了不愉快的言论。 与此同时,同栋楼的邻居也为他提供了大量物资。 他感谢那些关心和理解那些有“不同愿景”的人。 “康复后,我们应该是‘最安全’的人。” 小林说,“希望那些有歧视观点的人能够保持理性。我们感染了新冠,但我们不是怪物。”

暑假是实习的好机会。 今年大三的小林在图书馆做志愿者工作。 现在他仍然申请加入志愿者的行列。 在登记表上,他主动注明自己感染了COVID-19,并表示周末可以全天参加社会服务。 “为了履行披露义务,我还是要主动披露这个身份。” 小林说道。

“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小李,35岁,两个孩子的母亲

“4月12日,我丈夫的抗原自检显示两条线,我立即要求全家人戴口罩,把他放在南房隔离。” 然而,在等待复查和转院期间,小李的母亲和两个孩子仍然陆续检测出阳性。 此后,他们一起住在周浦方舱。 由于她正处于哺乳期,所以在方舱的整个治疗期间,她都不敢吃任何药物。

在感染和康复期间,邻居们对这家人表现出了善意和支持。 自始至终,小李也坚持严格消毒。 她居住的大楼里没有人再次被感染。

然而,陌生人的不满是不可避免的。 康复后,小李每天都会收到浦东防控办的短信,提醒她可以携带相关证件前往常态化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 前不久,在排队进行例行核酸检测时,一位老阿姨表达了厌恶和恐惧,因为她需要做单次检测,耗时较长。 “她以为我听不懂上海话,一直骂人。我想三个月后,我是否可以用核酸码制作核酸,这样我就不用向别人证明我是一个离开上海的人了。”机舱并已通过测试。” 舱外隔离期已满。”小李无奈地说。

近日,因为所在的公司即将从上海搬迁到深圳发展,已经在上海成家立业的小李无奈被裁员。 但她仍然对生活保持乐观,每天专注于照顾孩子。 “不会有事的,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小李笑着补充道。

我变得消极了,为什么我会被最亲近的家人视为“洪水猛兽”?

严先生,76岁,退休工人

严先生独自一人住在虹口区的一条老胡同里。 5月2日,严先生在常规抗原自检中,出现了“两条线”。 连续几次检测结果都没有变化,他的身体开始出现持续低烧、咳嗽的症状。 随后,他被送往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宝山分院隔离治疗。

隔离期间,家人每天都与严先生保持电话联系。 老人的牙齿不好。 听说可以送外卖到隔离点,家人想尽办法给他送了一些软食,尽可能改善他的饮食。 经过十多天的隔离观察,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他终于结束隔离生活回家。

严先生表示,由于巷子里很多人都有过感染COVID-19的经历,所以邻居之间不存在歧视和困难。 居委会还主动给他们提供了纸质“报送码”,出行基本没问题。 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原本对他十分关心的家人,现在却“对他百般提防”。

原本姐姐一家每周都会过来两三次,帮忙打扫卫生和日常打理。 严先生被送到隔离点时,春天还很冷。 回家后,气温骤然升高,换季生活用品的需求十分迫切。 他多次联系妹妹,希望她能过来帮忙清理被褥、换衣服。 但现在,他的妹妹只是偶尔过来。 他不仅“全副武装”,而且她还多次建议他扔掉旧床上用品、盘子和餐具等所有用过的东西。

严先生非常难过,认为自己因为感染了COVID-19而受到了家人的歧视。 “我不是变得消极了吗?为什么我还是被曾经最关心我的家人视为‘野兽’?” 他感到很困惑。

呼吁社会善待 COVID-19 阳性康复者

葛先生,38岁,银行职员

现在当被问及自己感染COVID-19的经历时,葛先生还是有些困惑。 “小区从3月底开始封城,之前的核酸检测一直没问题,但后来病例越来越多,我确诊后出现了低烧、感冒的症状,几天后,我被送到方舱医院隔离,隔离了两天,花了一个多星期,病人才转阴出院。”

隔离期间,葛先生得到了同事、邻居、亲友的很多帮助。 回想起来,他依然感动不已。 “这次疫情对我的触动特别深。当时人们对了解不多,抗原检测呈阳性时我有点担心。联系了我的同事后,他开车过来给我寄了几盒华庆文。在家期间,社区发放的物资和团购的物资都是邻居送到家门口的,垃圾基本上都是靠邻居帮我们倒的。困难时期,感谢大家的帮助。帮助。”

6月份以来,葛先生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有些医院的要求可能比较严格,他们会问你有没有感染经历,如果有的话,会要求你当场做抗原检测,这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特别不方便。” 在葛先生看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没有受到区别对待。目前社会上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管理总体上是可以理解和可以接受的,并不认为是困难的。

但与此同时,葛先生也关注到了COVID-19阳性康复者遭受“就业歧视”的消息。 他愤怒地说:“当时,很多志愿者和避难所建设者从外地来到上海,保洁、送餐、垃圾转运等工作都是靠他们有效运作的。这些淳朴善良的工人们并没有得到什么帮助。”公平对待。治疗很令人难过。希望全社会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疫情的影响,更加善意地对待被感染的患者。”

让歧视和偏见止于智者

严先生 33岁

经过两天的高烧,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严先生于4月2日凌晨转机抵达连良路方舱医院。此后,随着身体状况好转,他很快就加入了救治队伍。方舱医院的成员和志愿者。 每天,他与医护人员一起帮助同层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并通知并带领患者出院。 他们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并帮助他们登记出院。

“有一次,当专列即将开往医院时,一位病人突然改变主意,无论如何都不肯走,而且态度非常坚决。当时我只能硬着头皮。与医生交谈后,病人,我得知他身体健康,代码没有由红变绿,居委会也明确告知他不能进入小区。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帮忙联系了医院工作人员,告知了医院的情况。 “居委会。同时我耐心劝说,最后他同意出院,并追上了他的私家车。”

连续两次核酸结果呈阴性后,严先生于4月20日离开方舱。离开当天,他收到了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的感谢信,方舱生活就此结束。

回到社区后,周围的邻居和朋友大多仍然关心和询问。 除了日常做核酸检测需要“单人单管”的特殊指导外,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感到太多不便。 生活现已步入正轨的严先生表示:希望大家不要特殊对待COVID-19阳性康复者,让歧视和偏见停止在智者的身边。 我也希望管理措施能够更加科学、高效。

每个人都可以像对待感冒一样对待 COVID-19 康复患者

胡女士,26岁,教师

4月8日凌晨3点,胡女士接到通知被转移到收容所。 作为一名教师,胡女士在收容所期间,由于线上教学,工作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她甚至在小屋里召开班会和家长会。 同时,我也看到了很多像她一样时刻携带电脑、坚持工作的“上班族”。

4月17日,胡女士离开收容所,生活慢慢恢复正常节奏。 但偶尔还是会遇到烦人的事情。 “到了核酸归一点,我出示医学隔离证明上的二维码,要求进行单人单管检测,但工作人员没有给。 他们以任何理由拒绝让我接受检查。 那天我真的很生气!”胡女士说,“后来想想,可能是因为作品传达得不好。 幸运的是,这只是一次意外,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除了这种不愉快之外,她作为一名COVID-19康复者的身份也给她的爱人带来了一点麻烦。 6月初,在恢复正常生产期间,她爱人的公司建议不建议康复的COVID-19患者的同居者重返工作岗位。 后来,因为公司急需用人,她的爱人在确保核酸阴性后才被允许恢复正常工作。

“我真心希望大家能够像对待感冒、腱鞘炎、头痛患者一样对待COVID-19康复者!” 胡女士表达了这样的期望。

她将自己在收容所的经历制作成短视频,观看次数增加了数十倍。

姚庆义,30岁,在互联网公司工作

5月2日至5月6日,在经历了短暂的收容所五天四夜的生活后,姚庆伊开始将自己的经历制作成视频并上传到B站。视频中,她经常向患者寻求建议即将出院的人; 阳性感染者的康复主要依靠自身免疫力,所以她不断提醒自己多喝水,有时中午会吃两顿盒饭,“增强体质”。 为了尽快离开机舱,她每天晚上都尽量戴两层口罩睡觉。 她的口鼻被呼吸带来的雾气所窒息,极难入睡……

这些真实录制的视频在哔哩哔哩上大受欢迎,账号从过去的不温不火,到现在观看次数增长了几十倍。 观众的评论也随着观看次数而变化。 有人好奇,各种问题涌入她的私人邮箱。 “我原本以为大家从新闻中了解了很多关于舱内生活的知识,没想到他们对我的内容还是很感兴趣。”

姚庆伊制作了五个关于她在收容所的经历的视频,每三天更新一次。 整个系列于5月20日正式完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她上传最后一个视频的当天,她又接到疾控中心的电话,通知她核酸检测结果再次出现异常。 同时,居委会还通知她做好准备,随时可能再次转移到收容所。 庆幸的是,当天核酸复检结果为阴性,她不用再去收容所。

从避难所回家后,我的头痛持续了两周。

刘先生,40岁,媒体从业者

4月初,刘先生的四名家人感染了COVID-19,成为他居住的社区的“首例病例”。 他和妻子、女儿申请进入亲子庇护所。 “小屋里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除了洗漱、上厕所不方便之外,食物还不错。”

最让刘先生烦恼的是如何带着妻女回家。 由于感染者从入院第二天开始,每天都需要进行核酸检测。 只有连续两次核酸结果阴性才符合出舱标准。 然而,关于这个三口之家的负面报道却从未同步。 “我想请收容所的工作人员带我未成年的女儿回家,但没成功。” 无奈之下,刘先生只好向居委会寻求帮助。 幸运的是,居委会同意派车去接送点接他的女儿。 社区。 对于这样的安排,刘先生至今仍感到不解。 “从流程上来说,其实可以做得更加合理、人性化。”

回家前,居委会为他们安排了专业的全屋消毒,邻居们始终很友善。 第一周,全家人必须足不出户隔离的时候,邻居们还“喂”食物。

出乎意料的是,刘先生的妻子回家后发低烧,持续了一周。 他还间歇性头痛,持续两周后逐渐缓解。 从来没有头痛病史的刘先生多人讲述感染新冠后的故事,一度想去医院做核磁共振检查。 咨询医生朋友后得知,这些都是常见的短期后遗症。

最近,重返工作岗位的刘先生听说了新冠肺炎 (COVID-19) 康复者面临工作场所歧视的情况。 他认为,这是企业自身对“新冠病毒”病毒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认识造成的。 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旦出现阳性感染,很容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但事实上,新冠病毒并没有那么可怕。 “莫名其妙”复阳的概率并不高,复阳前也没有传染性。

如何向全社会更广泛地科普,消除风险隐患,如何保证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再频繁受到病毒持续存在的影响,或许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新民言工作室

作者 | 谢敏

实习生 | 李寅辰、陈学超、刘新宇、徐家华

编辑| 顾莹莹

名师辅导 环球网校 建工网校 会计网校 新东方 医学教育 中小学学历



星级网校推荐

排行推荐 频道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