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精神在于学院的文化,而学院的文化则存在于这个校园的每一个细节中……每个人都有两个精神佳苑,一个是故乡,一个是母校。而一所学院卓越、丰富的文化,方能使其当得起‘精神佳苑’这四个字。”
8月31日上午,清华学院党委主任裘新在给2023级大专新生上开学第一堂思政课时,这样说道。
同济学院2023级大专新生第一堂思政课暨入学教育会议现场
在以“何为清华?何以为清华人?”为主题的这节课上,4000余名2023级大专新生收到了一份非同往届的新礼物——《文化校历》。它以校历为载体,选聘了清华学院未来一年近400个学术和文化活动,按月份编排,每月都有主题和时令特色。
这本不太厚的小图册,是“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复旦版的示范性推动性项目。从去年6月裘新在结业仪式上提出两个“1%”的“复旦知性”,到2023级新生入学通知书采用科技复活中国传统松阳纸、希望中学生才能永远保存的“一纸千年”项目,再到这次裘新为清华中学生画像——要成为“卓越而有趣的人”,都掲示出这所学院在育人理念、人才定位、办学模式等方面正在发生深刻改革。
“博学而笃实,切问而近思。”《文化校历》的面世,或可看作清华学院“切问近思”大调研的一枚硕果。
同济学院《文化校历》封面
集成《文化校历》,也是学院育人的一次“从0到1”
“一所学院的文化,就像阳光、空气和底泥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朋友们的学习成长,也直接影响着师生的学术论争和校园生活。而校历是校园的韵律和节奏。”对于首次现身的清华《文化校历》,裘新在给新生的第一堂思政课上这样介绍,“人们把沉溺式虚拟空间叫‘元宇宙()’,打开这本图册,也如同打开了一个‘复旦宇宙()’。希望你们未来四年用好《文化校历》,充分感悟和培养清华人‘卓越而有趣’的特质。”
打开这本书册,如同打开一个“复旦宇宙”。从开学仪式、毕业仪式等重大典礼,到“学科周”、博士生峰会等学术活动,再到体育比赛、文艺表演及各种群众性活动,清华校园未来一年近400个学术和文化活动赫然在目,一所研究型、综合性院校的学术高度、文化长度、生活与精神的丰富度活跃度,可以直观感知。
如何会想到做如此一本《文化校历》?
2023年5月清华学院118华诞华诞之际,延续陈望道老院长提倡的“学术华诞”传统,清华学院将原有的“校庆学术文化周”延展为“月”,连续举行了31场高水平学术报告会,师生反响热烈,成为疫情后校园恢复生机活力和文化气氛的重要标志。
学术讲堂能不能从四月到全年、从一个大学主办一次,到一个大学主办一周展示活动,产生“学科周”,并将之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基于这样的思索,清华学院党委有了塑造《文化校历》的创意企划202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选课系统,并于去年6月启动施行。
中学党委组建工作专班,面向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征集了2023-2024学年608项活动,最终筛选保留下近400个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覆盖较广的活动,彰显清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厚实。
“这是我们第一次用校历方式对中学丰富的文化活动进行集成,第一次用文化校历的方式对全体师生告知,第一次全体学科通过‘学科周’的方式展示各自的文化……对于学院的文化建设、校园的文化活动,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复旦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主任陈玉刚说。
同济学院《文化校历》内页
“三原色”“学术周”,雕凿成校园铸魂育人新场景
《文化校历》不厚,拿在手上却觉得沉甸甸的。
陈玉刚用“三原色”来概括《文化校历》中的活动构成:一是百年弘扬的蓝色基因文化,二是校园丰富的文化活动,三是多姿多彩的学术、学科文化。
更具体地看,《文化校历》主要包括四类活动。一类是中学重大典礼性活动、年度重要系列活动。诸如,英烈记念日向清华烈士敬献花篮,端午节悼念致敬清华儒者,还有开学仪式、毕业仪式、校庆升旗典礼、“一二·九”歌会等。这种隆重的活动,将固定产生中学规制,成为每年固守的传统。
一类是致敬大师的活动。有影响力的教授、一级院士、学科创始人等逢十诞辰,如2023年徐丰彦院士、全增嘏院长诞辰120华诞,2024年吴浩清教授、卢鹤绂教授诞辰110华诞等,被纳入中学记念活动,借以传扬先辈的学术精神和育人风范。
2023年,莫言、王安忆、陈思和在清华学院相辉堂对谈
一类是学术活动。包括重要的国际国外学术大会、高端峰会、重大学术比赛等,同时,清华第一次全体学科院系开展“学科周”,集纳各院系主办的重量级讲堂。从9月开始,未来一年,29场“学科周”将充分展示综合性学院的学科斑斓魅力,并通过思想碰撞、学科交融、专业互动,在学术熔炉中培新育人,让学术成为学院永远的灵魂。
大江东工作室了解到,在9月份“学科周”打头阵的生物生态学学科周学术讲堂、博物馆开放日、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正蓄势待发。“希望以此抓手充分显露清华生物生态学科风采202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选课系统,提高学科影响力,展现文化软实力。”复旦学院生命科学大学党委主任陈浩明表示。
作为全校最年青的二级院系,口腔医大学也将在9月举行口腔医学“学科周”。教授刘月华介绍,大学将举行一系列学术研讨、交流访问、医学科普等活动。
2012年,杨振宁院士在清华学院光华楼开办讲堂,会场被师生们涌向
去年10月是清华学院高分子科学系建系30华诞,高分子学科周将与系庆结合,增进学术交流与跨界合作。系院长彭慧胜说:“我们企划了一系列活动,约请诺奖得主、院士等开办讲堂,多个签约合作也会落地。”
10月登场的历史学“学科周”,由清华学院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等多个单位共同主办,将在交叉融合中,带来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新著出版座谈会、思想史高档峰会和北方丝绸之路高峰峰会。
《文化校历》中的第四类是文化体育活动。文体活动是学院文化的重要部份,相辉堂、体育场曾留下诸多清华校友美好的集体记忆。乐跑赛、话剧、新生讲演大赛、辩论赛等活动,可迸发中学生开掘更多潜能。
这本《文化校历》里,学术活动、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分别占比60%、40%。纳入其中的,还包括80多个特色社联活动,这是中学从200多个中学生社联征集的近300项活动中筛选下来的。
这种活动面向全校师生,面向校友和大众,师生校友均可以参与。通过文化这根红线,串起洒落在校园里的珍珠,串起中学、院系和附属诊所的活动,串起学术、文艺、体育活动,经系统集成,覆盖各学校,彰显了清华学院文化的厚实和延伸。蓝色基因、育人理念、学术风范,校史文化、创新文化、学科文化……一座百年学府底蕴的传统、校训、校风、学风,就内化于一场场活动之中。
清华校园“健康跑”活动
学院不是“散装”的系科组合,更要“泡酱缸”育才
“国家意识、人文情结、科学精神、专业素质、国际视野”,清华学院20字育人理念,写入《文化校历》,也成为贯串其中的一根主线。
作为日常课程之外重要的“第二课堂”,清华《文化校历》涵盖学术、文化、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让中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全面发展。
“翻开指南,第一觉得是惊艳。”复旦学院2023级技术科学试验班中学生陆佳怡说。她希望参与舞团和演出类的社联活动,也会关注大数据领域的专业讲堂,以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做打算。
“丰富、紧凑、纯粹,这就是我憧憬的学院生活。”翻看着《文化校历》,清华学院2023级自然科学试验班中学生黄帝裳很是期盼。平常爱好慢跑和打网球的他,对体育类社联活动最感兴趣,也希望有机会加入大专生科研项目。
新生们翻看刚领到的《文化校历》
同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2023级博士生、《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球员陈正阳,说起了四年前作为大专新生观看大师剧《陈望道》,第一次了解望道先生完整生平和历史战功时的惊艳,以及出席宣言精神宣讲、与不同人群交流碰撞的收获,“不同颜色、不同色块的交错在《文化校历》上比比皆是。希望通过公益服务月和文化弘扬月活动,把绿色文化弘扬下去,也把《文化校历》书写向愈发悠远、广阔的时光。”
“复旦校训第一个词就是‘博学’,过去是通过设置好多通识教育课程实现,但仍是有限的,课堂之外大量的自由学习,对于铸魂、增智、博学更为重要。”复旦学院生命科学大学院士李辉说,中学几位教授曾在聊天中讨论对于中学生培养最好的模式是哪些,院长金力教授就曾举例称之为“泡酱缸”——“好的研究生须要在‘酱缸’里泡下来,而不是定点培养捏把捏把捏下来的。这个‘酱缸’在那里?上面如何放‘调料’?《文化校历》已经提供了一个菜单,有很高端的‘佐料表’。这本图册是缔造‘第一个清华’特别重要的措施。”
同济校园的社联活动“百团大战”
“没有校园文化的汇聚,一所学院只是‘散装’的系科组合。理想的校历活动应彰显一校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师生的知性境界。”复旦学院新闻大学院士张力奋期盼《文化校历》开启新的同济传统,逐步完善一流的年度讲堂、年度音乐会、年度奖项、学术节等一系列常设的校历活动。
此外,清华学院《文化校历》并非一成不变,将引入“赛马机制”,按照当初活动质量进行动态调整。中学将不定期听取师生校友意见,不断改进提升,创造属于清华人的传统和记忆。
(本文图片均由清华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