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随着苏一鸣夺得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男子金牌,首钢滑雪大跳台比赛时间任务圆满完成。首钢滑雪大跳台承担的四项比赛任务也已经结束。中国队赢得了其中的两枚金牌,分别属于谷爱凌和苏一鸣。这个冬奥会场馆,也成为了中国队“双金”的福地。
北京首钢曾经是民族重工业的重要代表,是北京工业的长子,但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环境治理,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搬迁,只留下了那些高炉、冷却塔和车间;如今,当冬奥会来到北京时,这个满是工业遗迹的老公园,在冬奥会的帮助下,已经重生。根据国际奥委会官网发表的一篇文章,北京冬奥会留下的最大遗产之一,就是带动首钢工业园区的复兴。
建议旋转屏幕观看
雪景©王东在首钢北区
2015年秋天,朱泾设计总监兼总建筑师薄洪涛开始了首钢改造工程的开工工作,跨入了这场伟大的城市更新时代的帷幕。他希望通过一步步的改造工作,首钢园区完成由工业向城市的转变,逐步打通城市西部的封闭厂区,将“城市生活的阻碍”转变为“城市活力的源泉”,并以此为触发点,为更广泛的城市带来活力。
“首钢的改造,不仅仅是把工业遗产变成遗址公园,更是通过城市复兴,给其中注入更多的城市功能,使城区乃至整个城市主体的功能得到有效提升,这是我们设计的初衷。”“薄洪涛说。
小面积导致大面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中国城镇的快速发展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速度是一把双刃剑,高速城镇化也带来了城市宜居性、文化传承性、特色缺失、土地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薄洪涛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先生,深耕城市更新领域多年,在实践中,始终试图从学术角度系统思考城市更新模式,寻求城市激活催化剂,选择合适的策略,平衡产业赋能,重塑城市价值。
对于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薄洪涛表示:“从世界城市发展来看,中国现代城市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追赶西方国家,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城镇化水平已经逐渐能够与欧洲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顶级城市相提并论。在这一轮发展中,传统的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亟待改变,城市发展走向精细化存量发展的更新轨道已成为历史必然。“中国城市开始全面面对城市更新问题,这是一个能够与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共鸣的城市区域。
2015年12月北京明园大学怎么样,北京2022年冬奥组委正式成立,随后宣布落户首钢,为京西十利钢铁城凤凰涅槃注入核心品牌,这样一场国家级盛会,也成为老工业园区焕然一新的重要推动力。
2022年冬奥组委会西10冬奥广场 © 陈鹤
有幸参与首钢园区老工业园改造项目,薄洪涛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座百年老厂在中国工业史上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成就了对建筑的一种新思维方式的开端。薄洪涛对于如何转型有着深思熟虑的想法:“欧美比我们更早进入工业化,比我们更早确立工业遗产的价值,比我们更早更新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可能经历的一些过程。”
2022年冬奥组委在西10冬奥广场鸟©瞰王东
从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后期,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更新运动中,工业遗迹的保护和更新逐渐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大规模拆迁重建具有效率高等优点,但会彻底改变城市原有的深层结构和肌理网校头条,可能给城市留下无法弥补的“伤疤”。城市也将继续失去承载历史记忆的肌理,这很可能导致个体性和融合性的灭绝。
薄洪涛说:“作为建筑师,我们可以通过针灸形式的小规模干预,激活特定场地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该地区的活力,促进整个地区或更远地区的更新和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当地居民的生活,还原城市地区固有的气质,让传承的记忆产生最强烈的共鸣,进而激活整个区域,实现复兴。”
冬奥会命题论文:
国际化、工业化和中国化
冬奥组委在永定河石景山东麓,福石路南侧,选用首钢市主厂区西北角西10筒仓区建设冬奥组委办公园区,基地以原西10货运支线北侧地块命名, 本次场地环境特殊,冬奥广场基地南侧修内西侧石景山和永定河生态绿廊,为项目带来了优良的外部景观自然环境。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世纪前首钢建设的起点,更是一个世纪后首钢新发展的起点。
作为首钢公园北区启动的试点项目,首钢西10冬奥广场落地具有里程碑意义,薄洪涛团队承担了此次试点项目的主体部分。
薄洪涛对当时的场景印象仍很深:“在设计西十仓创意园项目的过程中,我接到通知,冬奥组委要来了。虽然冬奥组委办公园区的入驻对项目来说是一大利好,但对建设设计团队来说却有些尴尬,因为原“西十仓创意园”和“冬奥组委办公园区”的定位并不相同,这意味着之前的设计基本需要反转。极其苛刻的项目和苛刻的设计周期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王东在冬奥广场©西10号
面对基地内密密麻麻布置的筒仓、筒仓、供水走廊、中转站、给水泵站等10个工业遗迹,冬奥组委规划设计部提出“国际化、工业风、中国风”的设计要求。Bo 需要迅速对原始设计进行重大更改,并将该地区转变为一个集办公室、国际会议、奥林匹克展览和支持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综合体。最终,设计团队对冬奥组委给出的“命题随笔”——“国际化、工业风格、中国风格”,在极端的时代,提交了满意的回答。
联合泵站对办公楼的东立面和开放式楼梯系统©进行了翻新
在设计过程中,薄洪涛认为,所有的改建和增加都应该遵循行业的真实性。在精心保留原有建筑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保留原有结构空间作为主要功能空间,新建交通核心服务空间外部采用钢结构框架。通过这种方式,建筑形态忠实地呈现了“保留”和“添加”的不同状态,表达了对现有工业建筑的尊重。
看着陈赫在员工食堂©里,通过保留起重机横梁
此外,在建筑物之间和项目屋顶上的室外楼梯和走廊系统在整个建筑群上叠加了景观特色,同时保持了工业遗产的真实性。整个建筑群是一个立体的工业园林,继承了中式园林古典空间序列的美感。该设计通过众多接近人体尺度的插入和添加,将原址中分散的工业结构巧妙地缝合在一起。打造出景色宜人、生机勃勃的庭院,以“四合院”的形式回归东方最真实的“聚集”生活态度。
王东在西第十冬奥广场内院 ©
合格的续约建筑师
从实践到实践
工业遗产更新区不同于普通的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开工设计的首要条件不是要取得规划指标和甲方任务书在管控规定的指导下,而是要秉持对工业遗产足够的敬畏,详细掌握原图,全面勘察基础, 了解工艺流程、精细测绘状况,准确识别结构,在这些条件的支持下,可以更客观、更专业地评估和制定遗体拆除和翻新的原则。
“如果你不了解过程,不了解现状,不了解历史,胸膛里不知道这些信息,你就没有资格真正做好你所面临的更新设计”,薄洪涛深知现场勘察的重要性,他从未忘记泰宁院士“从实践到实践”的教诲。
秀内勘察©及施工设计
薄洪涛和他的团队的设计从阅读2万多份高炉的原始设计图纸开始,同时反复向首钢设计院的设计师们请教,“一开始我们不了解钢铁的工艺,就请首钢的老工匠们学习和询问。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干预身体 - 用脚测量。调查、寻求建议和阅读图片的循环不断重复,直到对空间的感知就像一台计算机构建了一个可以进入大脑的三维数字模型。”
三大高炉项目西接石景山、秀内,北接冬奥广场,东接首钢大道及与之呼应的一、二号高炉。在首钢炼铁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三座高炉是“功勋高炉”,是首钢企业形象的代表,是首钢一代代人记忆的依托。
三座高炉博物馆和世界首秀中心可以鸟瞰©整个王东
薄洪涛在《存量时代工业遗迹更新换代的策略与路径》一书中提到,3号高炉0~72m11个检修平台的建设设计团队,通过近百次的现场调研,基本厘清了工艺流程与所有工业部件的功能逻辑和空间关系。正是这种努力,让设计师在后续设计中,对加法、插入法、卡住之间的空间交接关系,取得了清晰的认识。
也正是基于对现场的全面勘察,设计人员才能准确判断每一道工序、建筑和设备部件的审美价值和改造可能性,并能通过不同地方的电话随时处理施工现场的各种问题,也为工程高质量、顺利推进奠定了技术认知的基础。
三高炉秀慈改造前的©首钢新闻中心
三高炉秀驰改造 陈©鹤
三高炉秀池改造©后的王东
除了建筑单体外,薄洪涛认为,通过细致的调查,有必要尽快熟悉厂区基地的各种结构、开放空间和绿色植被。
例如, 烧结厂, 炼铁厂, 焦化厂, 炼钢厂, 制氧厂, 等等, 具有非常不同的树形, 特别是焦化厂的奇怪的树形, 这是由于厂区污染程度不同,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与重工业园区相似的休憩地和行道树必须相互匹配,即与道路、轨道、河流、堆场等空间相对应。这就是地面的纹理,它独特地属于每一块土地的不同纹理。
陈鹤,运动员公寓风雨走廊一侧庭院中的一棵预留树 ©
而测量是理解这片土地秘密语言的唯一途径。基于对场地的真实认知,薄洪涛为首钢园提出了9字改造政策:封存旧、拆余留、织新。
“封老”,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工业遗迹,保留属于土地的城市集体记忆;“拆迁盈余”,小心翼翼地拆除不必要的结构,打通产业、自然、城市之间的对话走廊;“编织新”,塑造公共空间叠加不同场所,插入功能激发活力,成长为城市生活的新部分。
首钢市城市更新实践
自2015年接到首钢改造任务以来,竹靖全面参与首钢公园改造工作,先后参与了西10冬奥广场、星巴克冬奥园店、国家体育总局冬训中心、网球馆、运动员公寓(俗称洲际冠军酒店)、 洲际假日快捷酒店秀慈店、三高炉世界首发中心、柳工汇、香格里拉大酒店、制氧厂、壹高炉超空间、金安桥交通枢纽、文物公园、滑雪大跳台等一体化等一系列作品,为冬奥会做出了极好的支持。
西10冬奥广场 © 王东
星巴克咖啡冬奥公园门店©景观设计
国家体育总局冬训中心陈鹤(冰壶馆正门)。 ©
陈鹤,国际体育总局冬训中心(网球馆、运动员公寓)。 ©
冬训中心寿钢秀慈智选假日酒店 - 保护树木与建筑之间的对话 ©
三高炉展示池俯瞰@王东
从群明湖俯瞰铁狮门柳工汇购物中心©黄建志
香格里拉大酒店© Gento Hall的建筑摄影与 和LCR合作完成
首钢制氧厂南侧根厅大楼鸟瞰图 ©
首钢滑雪大跳台 © 首钢新闻中心 袁德祥
其中,近期风靡一时的“出圈”滑雪大跳台,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力先生领衔,清华大学、诸京、葛建、首钢学院等协力完成。作为运动员起飞的独特背景,首钢工业园区退役的烟囱和冷却塔在奥运会转播中得到了显著的展示,浓缩了北京冬奥组委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美国《纽约时报》2月8日刊文称,首钢大跳台是北京城市改造项目的一部分,被冬奥组委官员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
关于首钢的城市更新实践,薄洪涛选择了“城市针灸”的方法。
首钢北区西区选取4个核心锚点开展“城市针灸”,围绕锚点周边搭建的关联建筑称为对应城市编织区。薄洪涛说:“四座主楼犹如四根银针刺落,生机四射。
主力建筑联动后,形成核心规划结构,明确了既有传承肌理下空间再生的规划逻辑。基于此,规划填补缺失的纹理区域,从点到面进行城市编织,从而呈现出新旧肌理融合的清晰状态。园区也从第一阶段的“压缩适应性更新”迈向“稳步加速有机更新”的新阶段。
北区的一系列项目将重要的针灸式主力建筑相结合,实现空间和功能编织。围绕单板滑雪大跳台,由制氧厂北座主厂房改造的录播厅、由冷却泵站改造的比赛时间报到中心、香格里拉酒店与大跳台配套的冷却塔和动力厂改造、腾讯视频全球演播室在制氧厂南区、 并编织了体育研发创新中心。围绕冬训中心,织造假日智轩秀池酒店、五邑剧场、制粉车间区整体整修为柳工汇(含武夷剧场黑匣子剧场、由第14总降水+自来水厂改造增建的办公研发大楼、由澄清池改建的商业街、 由五磨坊改造增设的儿童运动体验中心、由7000风扇房+第二泵站+共九家后代改造增设的商业中心及配套办公区、由临清明湖北岸北岸备品备件仓库改造增设的商业街、由软化水车间改造增设的写字楼);周边三座高炉博物馆和世界第一中心、织绣秀池地下车库、由水厂车间改建的网球馆、红楼国宾馆、假日快捷网球馆公寓酒店;冬奥广场周边,星巴克冬奥公园店、假日快捷酒店、北七缸店等均进行了临时使用和翻新。
薄洪涛认为,针灸更新作为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更新干预手段,在城市更新的实践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北京明园大学怎么样,从公共空间到重要建筑的针灸锚点,都率先介入该领域,引导空间转化,支持产业引进, 唤起集体记忆,重塑社区的荣耀,激活场所的活力。随之而来的城市链接和城市编织,将针灸的动能连接起来,放大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区域振兴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冬奥会开幕前,首钢公园就已经成为真正的网红打卡地:中芬冬季运动年开幕式、平昌冬奥会总结会、冬奥会吉祥物新闻发布会、奥林匹克博览会、外国驻华使节等240多项重要活动在这里举行, 以及“一带一路”全球青年领袖齐聚盛会,总参与人数超过30万人次。
黄建志在服贸会首钢园区展区©展出,该展区由北京学院、首钢国际与建筑设计共同完成
2021中国科幻大会 © 首钢新闻中心
园区内,三座高炉的干式除尘控制室改造成星巴克,精煤车间改造成“四冰”冬练中心,7000级风机房改造成柳工汇购物广场,首钢电厂改造成首钢园区香格里拉大酒店, 北京。借助三座高炉、一座高炉等特色工业遗迹,人工智能场景应用、科幻产业等新业态交汇,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潜力。
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在新首钢区蝴蝶变迁的过程中,活力指数不断提高。
冬奥会期间,薄洪涛每天都全天关注赛事进展。对于大跳台“出圈”的爆爆,他并不感到意外——“对于滑雪大跳台、整个园区呈现的神奇景象,大家一定有两个'感同身受'——一个是对数字时代赛博朋克场景的感同身受;二是存量时代,工业遗迹重焕城市更新的光彩,唤醒城市权力时代的共情。首钢园区正在向全人类传递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口号,全人类也是命运共同体。”
对于后冬奥时代的首钢公园,薄洪涛在设计之初也做了长期规划——他认为,曾经的工业遗产终将在奥运会后回归城市,承担起城市功能,所以应该更加都市化。“我们设置的建筑后退区、地下通道、地面路径、空中走廊等都是开放的、可以连接的,既连接城市道路,又连接轨道交通。这就把我们传统的二维城市步行系统变成了多维的三维系统,使人们可以与城市公共空间有更多的接触、交流和对话,使人们可以更干净、更便捷地到达它。”
人们在三个高炉表演池旁为王东拍照留©念
“2001年,当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和每一个中国人一样,在电视机前见证了申奥成功的历史性时刻。激动人心的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后来,我从首钢工程的第一线做起,看着它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这种情绪就像父亲看着自己的女儿一样。这座城市的梦想在这片土地上成为现实。作为参与首钢改造工程的建筑师,作为勾勒出线条,全心全意投入到这张蓝图中的人,我觉得我是最幸福的人。“薄洪涛说。
公园里有一个大鸟瞰©西边的王东
薄洪涛,工学博士
景观设计总监、总建筑师,景观设计城市更新研究中心首席建筑师
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特许建筑师
他曾
获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上海市优秀中青年建筑师奖、西澳中国建筑奖
现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更新与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建筑文化委员会委员、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学术部委员。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安徽建筑大学校外硕士生导师。
本文基于国内外工业遗产更新的相关理论,结合该领域工业遗产更新实践的演变和现状,分析了国内外工业遗产更新在不同法律环境、城市能能水平、转型势头下呈现的差异化更新实践。本文从多维度研究的角度出发,整合国内外工业遗产更新领域的主要策略,梳理和构建了中国工业遗产更新实践的实施路径。通过更新战略整合和技术实施路径两条横向和纵向线索,构建了中国工业遗产更新所需的“道”和“技术”的全景认知。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