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领导及商学院教师与企业交流共建实验室。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揭牌。
今年受疫情影响,福建江夏大学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远超同类院校同专业平均水平。 “他们理论熟悉,实践能力强。” 省建筑行业协会混凝土分会对江夏学子的综合素质给予肯定。
毕业生是大学的名片,也是大学教育质量的试金石。 据第三方机构调查显示江夏区有哪些大学,用人单位对福建江夏学院历年培养的学生满意度平均为95.93%。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区域内一流应用型本科大学,是地方普通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 陈国龙校长认为,“江夏大学要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大学。 对于应用型本科大学来说,第一要素是本土需求,第一资源是行业认可,第一支撑是特色鲜明,第一动力是示范引领。”
近年来,学校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深入挖掘行业办学优势,围绕亲产业、重开放、创特色三大发展理念。 以示范性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为“主线”,创新构建应用型学科、应用型专业集群、产业学院、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整体应用型改革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育人改革模式和发展模式。
遗传基因
全力推进产教融合
福建省作为经济社会高端服务业,资产评估人才严重短缺。 才工作2年,在公司发展势头良好的薛美玲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非常明智。 她是福建江夏大学2018届毕业生,原本是会计专业。 2017年,恰逢资产评估考试改革,学校与中兴资产评估公司合作推出中期嫁接班。 参加完公司的宣讲会后,她报名参加了嫁接班。
“大学生对资产评估的概念比较模糊,职业发展方向甚至不明确。但中期嫁接班提供了一个渠道,不仅有理论知识的积累,还有来自企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 “我在实践中培养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敬业精神,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薛美玲说。 她不仅顺利通过了省级资产评估执业证书考试,还加入了中兴评估。
在资产评估领域,福建江夏大学成为政产学研联合办学的先行者。 2017年,会计学院与省资产评估协会联合成立了全省首家“资产评估与金融服务”产业学院。 以行业协会为桥梁,深化学术界与行业的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方式和渠道,为福建省资产评估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工业学院成立后,本着“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原则,形成了“课程一体化”、餐外培训等多种混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属公办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专业中首次设立; 与中兴资产评估公司合作举办全国首期资产评估专业中期嫁接班。 课程“嵌入”职业资格标准,鼓励学生取得相关专业执照,拿到就业“入门砖”……
福建江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甘建生教授表示:“工业学院作为载体江夏区有哪些大学,实现了政产学研四向协作、科教融入政务——一套完整的校校合作机制正在落地生根。”
中兴通讯资产评估公司高级副总裁陈飞对合作办学的成果表示满意。 他说:“通过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聚焦人才需求侧,真正实现了企业的‘排序’、政策的‘加法’、高校的‘小菜’。”
借助前期行业积累的办学经验,将应用基因渗透到办学育人中,福建江夏大学近年来积极探索产教融合。 结合省市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点经济领域和产业转型升级,先后成立了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财富管理学院、资产评估与金融服务产业学院、数字经济学院工业学院、联发学院 现有房地产工业学院、业和劳动人力资源学院等6个工业(工业)学院。
服务区
积极融入当地产业
这几天,江夏大学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吴永华老师一直在接触福建科技小巨头智恒科技。 学校与企业共建的“物联网开放应用平台”即将“上线”。 依托平台,他们希望聚集更多的有志之士,在环境监测、远程抄表、智慧农业、智能家电、智能硬件、节能减排、车联网等各个物联网领域开展教学。 、工业控制、物流跟踪等,实践培训、展示、课题研究和创新产品开发。
电子信息学院是一所只有7年“学龄”的年轻学院。 陈大贵院长透露,2013年成立后,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办学和脚踏实地服务的“高起点”。
学校引进博士24名,研究方向涵盖光电显示、LED光学、物联网等福建优势信息产业或新兴产业; 81名专任教师中教授10名,其中包括著名学者邱宇教授、张鹏教授; 学院拥有省级科研平台3个,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
学院建立的智能光电子专业群与产业群、产业信息链紧密结合,与企业合作建立了27个实习基地。
吴永华老师透露,学校与智恒科技的紧密合作关系始于2014年。6年来,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科技成果6项,申请专利技术14项,发表专业论文5篇。
智恒科技物联网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监李丽春表示,当时公司在水务新型自组织网络研发方面存在技术难点。 与江夏大学合作攻关,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构建基于多Agent的Ad-Hoc”网络水表集中抄表系统。 相关产品推出后,不仅在市场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双方还共同申报了福州市科技局项目。
正是基于对物联网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共同信心和愿景,双方合作得以升级。 2017年5月,江夏大学与智恒科技共同建立“物联网校企联合研发基地”。 双方合作培养物联网人才,推动成果转移转化。 2019年,江夏大学与智恒科技联合举办了2019数字福建物联网传感技术论坛。
“积极对接融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努力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地方发展的智库和创新源泉、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系统。” 这一办学定位就像一根指挥棒,引领着福建江夏大学相关学科建设。
福建省环保节能高性能混凝土协同创新中心就是新办学理念的产物。 作为全省首批15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中心自2013年成立以来,针对福建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重点关注土木工程行业领域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福建江夏环保节能高性能混凝土学院牵头与福州大学、湖南大学等合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通过科学研究,成功解决了混凝土结构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混凝土处置问题,有效提高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保证了工程结构的质量; 同时,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分类、就地回收、分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污染和占地,节省大量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
还参与制定了《福建省建筑垃圾资源化“十三五”规划》,编制形成了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与省内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使研究成果成为福建省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 支持。
2019年,中心研究成果“再生骨料混凝土高性能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多方教育
培养精准、独特的人才
福建江夏大学2016届毕业生黄跃华加入福州万科物业,仅用了2年就晋升为项目经理。 用人单位对她的评价是“集专业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她认为,在校期间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让她在工作中如虎添翼。 虽然她的专业是物业管理,但建筑智能化、园林艺术、法律法规、公共管理等课程让她很快适应了工作变化的要求。
福建江夏学院以培养“新时代新福建”建设所需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办学体系“精准独特”,形成“课程一体化”、膳食训练、竞赛课程。 等混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实行专业“双领导”制度。 校内具有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和校外行业优秀人士共同担任专业带头人,成立专业组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外地人的比例高达50%。
让企业深度参与育人,也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创新实践教育体系,也是江夏大学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一大特色。
金融学院与福建兴嘉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量化投资大众创业实验班”,运行三年来结出丰硕成果。
启明星集团旗下丰达利公司将于2020年发行“广强一号”基金产品,其交易员为江夏大学2018级量化投资毕业生。 “发行真正的基金,并在短短2年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实习就业到基金孵化的整个过程,并不容易。” 兴嘉和公司总经理陈曦感叹道。
2019级量化大众创业班学生单天龙、黄坤平、吴俊雷参与了柯远教授和启明星的基金孵化项目,交易资金已达千万元以上。 他们的实时交易策略“星光一号”甚至登上了启明智投排行榜,与全国优秀交易员和基金公司同台竞技。
陈曦表示,学生进入职场“无缝”衔接的关键是2017年9月双方共同建设的“量化星工厂实践教学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交易员走进基地,成为企业导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两条腿走路,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塑造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创业能力。” 金融学院院长郑开彦表示,“这种模式解决了金融学科实践训练缺乏的问题。”
经贸学院在《跨境电商实务》、《国际文献》等多门课程中实行赛课结合的教学模式:选拔选手组队、赛前专项辅导、专业师资带领团队参与、赛后反思与分享、教学环节的创新与完善逐年紧密衔接和优化。 通过竞赛与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学生已产出数十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学科技能竞赛奖项。
在设计创意学院,教师带领学生成立了四度工作室、爱东创意工作室、江夏稻米艺术设计工作室等。以完成技术实践为主要任务,教师为引导,实践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堂,直接与社会、市场对接,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联发地产产业学院人才产业班采用加餐模式,即在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的情况下,聘请专业顾问和企业高管,通过周末班、晚间班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培训。 工业班已有大二学生优异毕业,提前收到联发物业公司的就业通知。
2017年起,福建江夏大学开始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为省级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事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近年来,先后荣获省高校党建示范学校、“三全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建设院校、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院校等荣誉称号改革。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围绕服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福建江夏大学期待再出发。
福建江夏大学党委书记郑建兰表示,本着“创新、拼搏、包容、开放”的校风,按照立校立校的“三大发展战略”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校必须坚定不移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培养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全面提升学校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